《理解经济运动:若干马克思经济模型的现代考察》从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三个方面研究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对象的经济运动过程和主要方面。经济运动机制包括制度变革机制、经济发展机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理解经济运动:若干马克思经济模型的现代考察》这些研究的立足点和“元方法”就是马克思所提供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
《理解经济运动:若干马克思经济模型的现代考察》首先试图去澄清和解读这个原理的深刻内涵,然后以此为基础分别论述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发展中的知识创新和企业家功能、超额利润作为经济发展现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辩证关系五个方面的应用问题。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运动的科学。由于经济运动是人的实践的表现和结果,因此经济学就与人的行为、人的诉求、人的力量和人的本质等深层次问题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经济学要关注入、研究人,不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更要关注入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合理分配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人,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市场经济一方面要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竞争的强制性力量发挥作用,使人的主体性(往往受资本力量压制而异化)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同时也要对市场经济进行规范,使其合乎规律地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学是人的实践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实践的形式、实践的主客体和中介等都会随着历史形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经济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历史的科学。每一个时代的经济学都是该时代的人对于经济运动和经济实践的主观认识,反映着该时代的经济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发展程度。
在经济学史上,经济学实际上就是“政治经济学”,这里的“政治”含有“国家的”“社会的”“城市的”等含义,直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之后,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成为通用的学科名称。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包括用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研究政治行为与规律的学科,也包括研究政治与经济两个领域之间互动关系的科学,还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学科设置中,政治经济学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经济学”。作为学科概念的政治经济学与人们通常理解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有较大区别,很多人都是从政治与经济交互作用的角度理解政治经济学。这一理解虽然也包含在作为学科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范围之内,但却不是学科意义上的概念。本书的主旨是在马克思经济学的范围内,提炼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根据现代背景进行扩展,这些扩展方向既包括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应用,也包括基本理论如马克思的超额利润和价值理论、复杂劳动还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虚拟资本理论等。还有一些主题有待于以后研究,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与资本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等。
经济学中的实证方法主要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定量方法,另一种是证实方法。作为定量方法的实证方法,是社会科学的必要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才能使研究具体化;作为证实方法,它是对提出的理论(数学模型的或定性描述的)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通常采用数理统计中的假设检验,它使检验(实践检验)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经济学的实证性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要形式。但是,如果将这种数学形式化推崇为唯一的科学形式,那就是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误区。本书的研究主要在于提出理论,主要指向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些命题进行现代扩展,后续研究将对于理论、命题的验证和定量化进行扩充,使这些理论更加丰满和贴近实际。
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者而言,《资本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两史一论)是必要的学科基础,此三者构成了理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与之相关的更为抽象的学科是“经济哲学”,它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元理论、元概念、元范式的探讨。按照“元范式-理论-应用”的划分,经济哲学属于元理论,两史一论是基本理论。由元理论和基本理论扩展开来,就形成了各种应用经济学科。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学科,如何将其基本理论贯穿到应用经济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是构建政治经济学“系统化经济学说”、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男,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西南财经大学副研究员,《经济学家》编辑部副主任,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
第1章 导论
第2章 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文本解读
2.1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基本原理的有关论述
2.2 正确理解英国资本主义产生的“生产力前提”
2.3 正确理解经典作家关于东方道路问题的论点
2.4 用辩证思维理解生产力一元决定论
第3章 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辩证理解
3.1 社会关系作为社会存在的本体
3.2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3.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4 三种认识误区
第4章 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4.1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逻辑
4.2 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实践命题
4.3 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阶段
4.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4.5 结语及展望
第5章 超额利润、价值总量与一般利润率
5.1 社会价值形成的四种情况
5.2 超额利润与价值总量:两部门模型
5.3 超额利润与一般利润率
5.4 超额利润的变动与“熊彼特创新周期”
5.5 简要的结论
第6章 知识创造、劳动升级与经济发展
6.1 考虑劳动复杂性程度和价值膨胀的动态经济模型
6.2 复杂劳动还原与人力价值的经验测量
6.3 企业家收入模型
6.4 结语
第7章 积累率、利润率与经济增长
7.1 文献综述
7.2 理论模型
7.3 经验研究
7.4 基本判断
7.5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逻辑
7.6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8章 就业、工资与资本积累
8.1 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
8.2 马克思的就业和工资模型
8.3 起反作用的各种因素
8.4 马克思就业和工资理论对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启示意义
第9章 信用创造、虚拟资本与现代经济运行
9.1 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界定
9.2 虚拟货币与现代经济运行
9.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9.4 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根源和发生机制
9.5 我国经济“脱虚向实”的推进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