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内人的写作》是李洱的文学阅读笔记。全书分五辑:“读与写”谈论博尔赫斯、加缪、卡佛等对当代文学的启迪;“纪念”追忆巴金、钱谷融、雷达、史铁生等已故名家的文学成就;“相遇”回溯与张炜、格非、梁鸿等当代作家的交往;“由作品说开去”从《红楼梦》等典型文本出发,探讨文学的艺术性、道德感、价值观等基本问题;“对话”是作者与学者、评论家、媒体记者的对谈实录。“我讲述了我对人与事、文学与时代的一些看法,正是那样的一些看法,决定了我为什么会写出那些作品,也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失败。”本书是作者文学观、创作观的一次集中呈现,也是一堂高水准的经典文学阅读课。
1.李洱亲选文学讲稿,文学观、创作观的一次集中呈现
“我讲述了我对人与事、文学与时代的一些看法,正是那样的一些看法,决定了我为什么会写出那些作品,也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失败。”
2.一堂高水准的经典文学阅读课。不论东方与东方,还是东方与西方之间,不论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多少不同,仍然能够互相欣赏彼此间文化的差异
博尔赫斯、加缪、马尔克斯、卡佛、巴金、钱谷融、雷达、史铁生、张炜、李敬泽、格非、艾伟、梁鸿……李洱说,“我的看法还是应该读经典,一部书在成为经典的过程中,这本书原有的诸多意义上,又被不同的解释赋予了更多的意义。这本书已经不属于作者本人了,囊括、吸纳了更多人的智慧。”
3.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大家读大家”第四辑作品之一:铁凝、阎连科、格非、李洱、邱华栋,重量级作家阵容的文学鉴赏课
“大家读大家”是知名人文大家为大众撰写的一套介绍文化大家及经典名著的导读性通识读物。丛书第四辑收录作品五部,铁凝《隐匿的大师》、阎连科《作家们的作家》、格非《文明的边界》、李洱《局内人的写作》、邱华栋《大师创作的世界》,这是一套国内重量级作家阵容的文学鉴赏课,他们首度公开私人书单,学理与趣味兼备,知人与说文结合,“大家们”抽丝剥茧,与“大家”分享他们的阅读心路、文学历程。
大约有十年时间,我比较认真地把老师当年开列的文学类必读书,从头读了一遍。这个事实首先说明,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曾经敷衍了事地应付过学业。我还记得,再次读到古希腊的悲喜剧,我的感受竟与当年大不相同。当年阅读的只是古人的作品,现在读到的却是普遍的人生,两千多年前的露天剧场仿佛移进了我的单身宿舍。朝霞初升,酒神的颂歌也缓缓奏响,而我就像剧中歌队的成员。这种阅读感受可能也同时说明了另一个事实,任何阅读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参照的,阅读仿佛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写作,另一种形式的实景演出。
我能想起,自己也曾经贪婪地阅读过那些现代派和后现代派作品。有一段时间,在每一个午后,我都会走到最近的一个书店,在那里挑选一本小说,然后怀着隐秘的快感走回住地。我常常会被那些怪诞的句子、奇异的形式吸引,但很快就会昏昏欲睡。当我从午睡中醒来,我会重温那些句子。这个时候,我的情绪或如狂暴的海啸,或如宁静的水滴。我常常喃喃自语,不能自拔,然后火急火燎地坐到桌前,写下一些莫名其妙的段落,然后秘而不宣地将它收入抽屉。如今,它们当然早已杳无踪迹。
我也读些理论性书籍,带着文学的眼光。我之所以喜欢理查德.·.罗蒂,就是因为罗蒂试图打破文学与哲学的边界,主张从“哲学文化”走向“文学文化”。当然,他并不是要用文学去补充哲学,而是觉得哲学的整体性值得怀疑,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学的一部分。所以,在罗蒂看来,文学批评可以无差别地欣赏尼采、马克思和波德莱尔,也可以将托洛茨基、奥威尔、艾略特和纳博科夫一视同仁,别管他们的作品是不是“纯文学”,只要能够为道德反省提供建议,就应该成为文学批评的对象。事实上,这也是我在《应物兄》中多次提到罗蒂的一个理由。
尽管我一直有着阅读理论性书籍的习惯,但我对写作理论性文章从未有过兴趣,也不敢去想能不能当一个学者。这当然首先是因为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知识储备不足,脑子里多的是乱七八糟的念头,缺的是整合和分析能力。我一直认为,成为一名好的学者要比成为一个好的作家困难得多。我对我认识的好的学者从来都尊敬有加,“学识”二字可不是一般人说有就有的。
所以,我在这里写下的文字,只是阅读和写作之余,随手写下的一些感性片段,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后感”之类。它们也大多缘于编辑或作家朋友的约稿。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我大都还能记得:或带着崇敬,或带着感激,或带着惊奇,或带着叹息。当年重新阅读老师开列的那些必读书目时的感受,大概会以某种潜流的方式,作用于这些文字。其中自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我已把同行和朋友的文字,放在那些必读书目所构成的谱系之中了。
作者简介
李洱,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著有长篇小说《应物兄》《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等,出版有《李洱作品集》(八卷)。《花腔》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应物兄》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主要作品被译为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等。
主编简介
丁帆,1952年5月出生于江苏苏州。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自1979年始,已发表论文、散文及论著近1000万字。
王尧,1960年4月出生于江苏东台。文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
辑一 读与写
局内人的写作——读加缪
它来到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博尔赫斯的意义
卡佛的玫瑰与香槟
文学的本土性与交流
——在中德作家论坛上的演讲
辑二 纪念
巴金的提醒
生前是传奇,身后是传说——记钱谷融先生
作为一个读者纪念史铁生
——史铁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上的发言
送别雷达
辑三 相遇
高眼慈心李敬泽
说格非——在格非创作三十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汉语写作的荣幸——谈张炜
梁鸿之鸿
说艾伟
辑四 由作品说开去
贾宝玉长大之后怎么办
小说家的道德承诺——读张大春《小说稗类》
读《朝霞》
时间、语言、舌头、价值观与写作
——在徐兆寿长篇小说《鸠摩罗什》研讨会
上的发言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
——二○○五年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演讲
先锋小说与“羊双肠”
辑五 对话
现代写作与中国传统——与作家格非对话
大众媒体时代的虚构叙事
——与麦克尤恩、格非对话
文学是一种义务性的工作——答阿伦
写作可以让每个人变成知识分子——答傅小平
知言行三者统一,是我的一个期许——答舒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