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人·哲学系列邀请当前国内哲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其中大多为长江学者),以文集或专著的形式推出其代表性作品,代表了目前哲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其研究问题也代表了目前国内哲学研究的前沿方向,整体以套书的形式推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戴震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十八世纪中国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与皖学的创始人,是实事求是学术研究方法的提倡者与实践者,在充满曲折坎坷的55年生涯中,他对于经学,哲学以及天文学,地理学,算学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对于戴震的哲学思想做了新的阐释。
第一章20世纪戴震哲学思想鸟瞰/
第一节20世纪前半叶戴震哲学思想研究之鸟瞰/
一、戴震哲学思想的旨趣及其方法论特色之分析/
二、对戴震伦理学中自由思想、重要概念的现代解读/
三、戴震哲学思想的精神源泉之探索/
四、对戴震哲学思想的历史贡献之评价/
第二节梁启超、胡适的戴震哲学思想研究之专论/
一、梁启超的戴震哲学思想研究/
二、胡适的戴震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20世纪后半叶戴震哲学思想研究述评/
一、早期启蒙思想家抑或其他——戴震及其哲学思想性质之争/
二、对于戴震哲学的理论形态及其内在结构的研究/
三、对戴震伦理学的新认识/
四、从解释学与现代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戴震哲学及乾嘉考据学的新动向/
五、其他相关传统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第二章戴震的道论与“分理”说/
第一节戴震的道论思想/
一、戴震“道论”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戴震论天道与人道/
第二节戴震的分理说/
一、“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
二、“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
第三节戴震的德性论与伦理学中的其他问题/
一、戴震的德性论及其对德福关系的思考/
二、戴震伦理学中的其他问题/
第三章戴震的语言哲学与认识论思想/
第一节戴震的语言哲学/
一、戴震的“名学”思想/
二、戴震语言哲学中的句法分析/
三、语词、句子意涵与文本中的言语脉络诸分析/
四、戴震的言意观及其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
第二节戴震的认识论思想/
一、追求“十分之见”与批评“任意见”——戴震的求知理想与社会关怀/
二、戴震论心知与道德修养、经典解释的关系/
第四章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及其当代转化/
第一节戴震的经学解释学及其方法论/
一、解释学与解释学的循环/
二、从经学解释学到经典解释学/
第二节戴震经学解释学向经典解释学转化之探索/
一、从经学解释学到经典解释学/
二、戴震经学解释学的内在限制/
第五章戴震与惠栋、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关系辨析/
第一节戴震与惠栋的学术关系考辨/
一、戴震35岁之前的著述情况/
二、戴震35岁之前的学术思想简论/
三、戴震与惠栋的学术、思想关系再辨正/
第二节戴震与章学诚之间的学术关系/
一、20世纪70年代后几种重要著作对此问题的分析/
二、章学诚维护“名教”的思想及对戴震的批评/
三、章学诚的历史文化哲学思路及其对戴震的学术批评/
四、章学诚对戴震“方志”观的批评与再评价/
第六章后戴震时代的学术与思想举要/
第一节在“求是”中“求道”——段玉裁对戴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求是与求道/
二、“治经莫重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的语言哲学思想/
三、段玉裁的“治经”方法与语言哲学的方法论追求/
四、语言分析与段玉裁的政治伦理思想/
第二节焦循的“性灵”经学与哲学思想/
一、焦循经学研究与哲学思想中的个体主体性/
二、焦循的“假借”方法与经学研究中“性灵”的阐扬/
三、焦循的历史还原主义倾向与人文实证主义的烙印/
四、焦循经学思想中的内在张力/
第三节王念孙、王引之的语言学研究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
一、王念孙的语言学成就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
二、王引之的语言学研究与古典人文知识的增长/
第四节阮元哲学思考的语言学路径及其得失/
一、“圣贤之道存于经,经非训诂不明”——阮元的哲学方法论/
二、语言学的方法与经验论思维——阮元论“心”/
三、语词分析背后的政治思想与人生哲学——阮元释“顺”“鲜”“达”等字的哲学诉求/
四、以训诂的方法阐发“仁学”与“性命”思想——阮元的道德哲学思想/
五、“追求本义”——阮元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历史还原主义/
结语/ 后记/
戴震(1723-1777)-哲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