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认识论:(三)范畴;认识论:(四)“自我意识”;认识论:(五)“二律背反”;认识论:(六)“物自体”等。
我的确很高兴看到近期西方康德研究的“路向”与我三十年前《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一书有相当接近处。这就是从传统偏重康德的先验主义、个体主义、理性主义、一第二批判,转到重视康德的经验主义、集体主义、感性主义、第三批判和康德有关政治、历史、□□的许多论说;也就是说转到重视康德的人类学和历史观并据此来解读康德。
——李泽厚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思想来源和发展过程
一 时代背景和政治倾向
二 思想资料
三 牛顿和卢梭的决定性影响
四 前批判期
五 “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六 “回到康德”的现代思潮
第二章 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
一 所谓“批判哲学”
二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三 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四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五 “综合”是改造对象
六 关于数学的本质
第三章 认识论:(二)空间与时间
一 时、空是“感性直观形式”
二 “经验的实在性”和“先验的观念性”
三 现代西方哲学批判康德的时、空观
四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第四章 认识论:(三)范畴
一 范畴作为“知性纯粹概念”
二 “先验构架”
三 “知性的先验原理”:甲、“量”与“质”
四 “知性的先验原理”:乙、“实体”与“因果”
五 “知性的先验原理”:丙、“交互”与“经验思维三准则”
六 自然科学因果性理论中的康德主义
七 “必然性的证明是在人类活动中,在实验中,在劳动中”
第五章 认识论:(四)“自我意识”
一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的核心
二 “主观演绎”
……
第六章 认识论:(五)“二律背反”
第七章 认识论:(六)“物自体”
第八章 伦理学:(上)道德律令
第九章 伦理学:(下)□□、政治、历史观点
第十章 美学与目的论
后记
再版后记
三十周年修订第六版后记
附录:循马克思、康德前行
霍尔巴赫、拉美特里、爱尔维修和卢梭等的著作,经常是在国外发表或匿名出版,许多作者被迫流亡。而康德、黑格尔则始终占据着普鲁士王国的官方教授职位。前者在著作里勇敢地高喊:“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支持他的只有暴力,推翻他的也只有暴行”;“专制□□建立在暴力和人民苦难的基础上,专制制度决得不到它所压制的人民的认可”。后者则认为:“无权暴动,无权反叛,更无权对君主加以暴行或处死”;“自由落在人民群众手里所表现出来的狂诞情形实在可怕”;“他们的行动完全是自发的,无理性的,野蛮的,恐怖的”,清楚表明法国哲学与德国哲学遵循的是鲜明不同的政治路线。
这种不同,还特别表现在对待□□(当时斗争的焦点之一)的问题上。霍尔巴赫公开宣称□□是人类进步的死敌,痛斥君主支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康德仍要保卫□□的□□,要求人们信任上帝,只求某种改良。即以遭到官方禁止的康德□激进的著作《理性限度内的□□》而言,这本著作发表在法国革命的高潮中,却只是它的苍白折光。对□□的理论和态度,可说是政治和哲学的联结环和中介点,它一方面是当时政治斗争敏感的一环,另一方面又是当时哲学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阶级特征和政治路线不同,以拉美特里、霍尔巴赫、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哲学唯物主义,便大不同于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前者是明朗、确定和勇往直前的,后者是抽象、含混和异常晦涩的。从哲学两条路线上说,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是与法国唯物主义相对抗的。
德国古典哲学采取了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但如同在政治上要求□□权利、代议制度、反对封建世袭等经济政治特权一样,他们的哲学包含了大量合理的内容,并且其深刻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法国唯物主义。而所以如此,原因之一也恰恰正由于野蛮而凶狠的封建统治和落后与困难的现实环境,使这些哲学家们只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是让行动而是让精神作自由的抽象飞翔,在深远的思辨(哲学)和激情(诗和音乐)中,去达到那些沉溺在现实活动中的人们所不能达到的空前高度。但这,也同时使他们的哲学经常处在一种尖锐的矛盾中。在黑格尔,是辩证法与唯心主义体系的矛盾;在康德,则表现为一种二元论的突出特征。康德一方面强调启蒙,强调科学,认为上帝存在不能从理论上证明;但另方面,他又要给□□保留地盘,把上帝存在推到信仰领域。在康德哲学中,科学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现象界”与“物自体”、经验材料与先验形式等等截然二分,无不深刻地表现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