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正璧(19011991),字仲圭,笔名谭雯、佩冰、璧厂等,上海人。肄业于上海大学,历任上海神州女校教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震旦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0年开始发表作品,对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有专深的研究。著有《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话本与古剧》《评弹通考》等,编有《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后结集为《谭正璧学术著作集》。本书选编谭正璧之子谭篪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谭正璧友朋书札400通,并致家属信件4通。从这些书札中,可以看到那个年代里做学问、著书立说的艰辛;看到那辈人献身祖国文化事业的崇高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强毅力;看到学人间非凡的友谊——真诚的探讨交流、无私的学术资源分享;看到前辈对后学的提携鼓励和后学对前辈的敬重追随。
序
我未曾想到,谭正璧的这些友朋书札能展示给世人。说来惭愧,作为谭正璧的儿子,我在他生前对他并不算了解。父亲因为自己走过的道路太艰辛,没让子女继承他的事业。在他过世后,特别是在撰写《谭正璧传》的过程中,我才认真阅读了他的许多作品,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渐渐认识了
一个真正的父亲,也因此努力地想做点什么,特别是想把他的许多作品——学术著作外,还有大量的随笔、小说、剧本、诗歌等——结集出版,因为在这些文字中,能看到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谭正璧。而这册《书札》,虽然不是谭正璧的文字,而是他几十年间收到的友朋来信,然而处处可见他本人的身影。
我因为眼底病□,只能将这些信件粗粗地浏览一遍,其中有许多我熟悉的故事,也有一些曾经有所知闻而不完全了解的故事在这里得到了补足。这些信件中,□早的当是□0世纪30年代白冰(莫耶)写来的;□晚的是90年代谭正璧逝世后,施蛰存先生写给我们家人的。
施先生是谭正璧□0世纪30年代结识的同道好友,他们曾在文学的海洋中携手同游,情如手足。施先生于199□年1月□日给我们家人的唁信中即叮嘱:“你父亲所有一切书信,亦望保存,不要处理掉,亦不要给人取去。”其深意和远见非同一般。
从这些书札中,可以看到那个年代里做学问、著书立说的艰辛;看到那辈人献身祖国文化事业的崇高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强毅力;
编选说明
一、本书选编谭正璧友朋书札400通,并附致家属信件4通,均以阿拉伯数字编号。
二、书札按写信人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同一人的书信,以书写时间为序。原札上无准确日期的,据信中内容或相关线索,用括号形式补注,难以确定的加问号。
三、书札内容尽可能保持原貌,仅对格式、标点稍作处理,以符当前出版规范。原札中无法辨识之字,用“□”表示;讹字用“()”括出,并用“[ ]”改正;可从上下文推测出的缺字用“[ ]”补足;信件中成句段的漫漶不清、难以释读之处,用“……”表示并加注说明。
四、除写信人单列小传、不另注释外,书札中出现的部分可考人物,在其首次出现之处用脚注方式予以介绍。
五、数字的用法依照原札,不求一律。
六、个别涉及隐私或不便公开的信息之处,替换以“某”“某某”等字样,并加“〔〕”,以示此为编者的处理,非书札原貌。
樊昕(1980),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凤凰出版社副编审。从事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辑校、整理有《唐艺研究》(任中敏著)、《赵烈文落花春雨巢日记的文史价值》等论文,翻译有《任、饶两大家关于敦煌词的论争》(【日】 波多野太郎)
目 录
1 序
5 编选说明
1 一、巴金 2通
4 二、波多野太郎 9通
9 三、曹中孚 1通
10 四、陈福康 1通
12 五、陈鸿祥 4通
17 六、陈漱渝 2通
19 七、陈翔华 24通
36 八、程毅中 2通
39 九、樊翔 1通
41 一○、方平 9通
48 一一、郭绍虞 1通
49 一二、韩秋岩 6通
55 一三、胡忌 4通
59 一四、胡山源 13通
71 一五、胡士莹 11通
谭正璧友朋书札
80 一六、黄公渚 2通
83 一七、纪馥华 24通
103 一八、金兆梓 2通
106 一九、李小峰 5通
111 二○、凌景埏 15通
126 二一、林之满 2通
128 二二、陆澹安 2通
131 二三、陆树崙 2通
133 二四、刘景农 1通
134 二五、吕贞白 2通
136 二六、马幼垣 1通
138 二七、莫耶 8通
146 二八、庞英 20通
166 二九、彭黎明 2通
168 三○、浦泳 7通
174 三一、钱南扬 3通
180 三二、秦瘦鸥 10通(附唁信1通)
182 2三、沈静琪 2通
189 三四、沈善钧 6通(附致谭寻1通)
194 三五、盛才英 1通
202 三六、盛俊才 16通
215 三七、施蛰存 30通(附致谭寻2通)
233 三八、舒新城 3通
236 三九、孙逊 2通
238 四○、田仲济 1通
240 四一、王古鲁 8通
251 四二、王文宝 10通
257 四三、王运熙 1通
259 四四、文怀沙 7通
264 四五、吴晓铃 4通
269 四六、萧欣桥 10通
275 四七、熊谷祐子 1通
276 四八、徐士年 1通
277 四九、许泉林 4通
280 五○、薛汕 6通(附中国俗文学学会《缘起》)
289 五一、杨扬 8通
294 五二、杨荫深 3通
297 五三、殷焕先 1通
299 五四、于文藻 7通
303 五五、张白山 1通
304 五六、张万钧 6通
310 五七、赵景深 48通(附余片1通)
342 五八、郑逸梅 2通
344 五九、周妙中 4通
347 六○、周绍良 2通
350 六一、朱东润 1通
351 六二、庄一拂 6通
357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