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市面上的少儿科普类图书,多为百科类或某一领域的专著,即便是为数不多的通史读物,往往将古代和现代人为割裂,并回避谈论当代的内容。例如谈古代通常止于1911年清朝覆灭,谈现代则经常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将内容古今贯通,全面覆盖,*终呈现的是:天学、地学、医学、算学、博物学等科学领域的探索,以及纺织、烹饪、乐器、炼丹、建筑、航运、冶金、陶瓷、水利等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数千个知识点,上百个发明创造的故事,近千幅与内容相呼应的图片,将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中的科学技术成就勾勒出一个整体。新中国的重要科学技术成就,从两弹一星到高铁,直至屠呦呦首获诺奖,皆有重点论述。
系列*册首先介绍了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如何发明,又是怎样传播到国外的,它们的对外传播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围绕着四大发明的发明权产生了什么样的争执,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四大发明?
接下来的系列*册第二、三章和第二册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天学、地理学、医学、算学、博物学等科学领域所作的独特探索,第三、四册则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在技术领域对于人类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举起要者,既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烹饪、衣食、建筑、航运等衣食住行方面的发明创造,也有天文仪器、炼丹、乐器、冶金、陶瓷、水利工程等技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系列第五、六册则从中外交流的角度,梳理了数千年来中外科技交流的历史,汉代以后,伴随着佛教东传,中国科学技术曾受到过古希腊、巴比伦、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等外来科技文明的影响。明末清初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带来了与中国传统全然不同的一套知识体系,徐光启、利玛窦等人*次企图将科学整体移植到中国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实现了由落后到跟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经过三年精心策划、撰写、编辑,终于成功问世。此书在团队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积累深厚,思虑周全,而且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我作为全书主编,简要归纳之下,感觉有以下诸点,值得约略言之。
专业的作者团队
2016年本人担任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问世,就以全书的撰稿团队极度豪华而引人注目囊括了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时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两任前任理事长、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时任所长等数十位国内外科学技术史一流学者。
此次撰写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当然不必劳动上述衮衮诸公,但依然保持了专业团队的传统。本书由我确定框架结构,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八位博士执笔撰写。如今八位博士的队伍也许不难召集,但八位清一色科学技术史专业的博士,就不是轻易能够召集到的了。优秀团队的选择,既保证了学术基础的深厚扎实,又融入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全新成果。
内容上贯通古今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科学技术史读物,往往将古代和现代人为割裂,并回避谈论当代的内容。例如谈古代通常止于1911年辛亥革命,谈现代则经常止于1949年新中国建立。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决定将内容古今贯通,全面覆盖,全书上起远古,下及当代,新中国的重要科学技术成就,从两弹一星到高铁,直至屠呦呦首获诺奖,皆有重点论述。将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科学技术成就,勾勒出一个完备的整体。
论述时提要钩玄
要在有限的篇幅中,以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形式和风格,将中国五千年科技成就勾勒出整体面貌,这对我和团队执笔的博士们,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高难度的。我们遵循的原则是:
既要保持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和正确,又要能够唤起青少年对中国科技史的兴趣。实现前者的路径是提要,实现后者则需要提供适当的个案和细节,路径可谓之钩玄。终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呈现的是:14大科学技术领域,上百个发明创造的故事,数千个知识点,以及近千幅与内容相呼应的图片。
分类中外对照大事年表
本书中每章末附了分类的大事年表,这种分类大事年表,实际上是传统的大事年表和名词解释的精简结合版。科学史毕竟不是每一个部分都能唤起青少年读者兴趣的,也不是每一个部分都能让青少年读者轻松理解的,所以我们的选择,肯定不能追求全面覆盖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的所有知识。而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所采用的分类中外对照大事年表,在同类读物中不失为一种创新,不仅方便读者记忆重要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建构有关知识的相对完整性,以及中外科学技术相互影响与借鉴,实有一举数得之效。
避免与学校科学课程重复
我们在设计这部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读科学知识和读科技史,哪个更合适呢?我们的答案是:读科技史读物更为合适。理由至少有两个:
首先,在他们未来将正常接受的学校教育中,本来就会有系统的科学知识课程,课外读物再去读科学知识,难免会和学校的科学课程重复,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
其次,对青少年来说,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如何做事更为重要;科学知识主要是教人如何做事的,而人文熏陶才能教育青少年如何更好地做人;而科技史正是沟通科技和人文的桥梁,优秀的科技史读物,恰好可以给青少年提供很好的人文熏陶。
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科技成就,此其时矣!
以前有一种影响相当广泛的说法:中国古代即使有一些科技成就,但中国到近代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所以现在再讲中国古代的那些成就,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有些人甚至认为还有坏处,会妨碍中国今天的进步。
然而,随着中国近年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全面崛起,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的现实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至少已经坐二望一,在科技上也已经开始迅速赶超西方。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难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难道不是与我们在古代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和深厚积淀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比如都江堰,这样两千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然灌溉着富饶的成都平原,放眼全球,这样的技术成就也是极为罕见的。在前些年流行的观念中,似乎现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西方相比仍是落后的,不足道的,所以谈都江堰只是意淫。那么到了今天,在中国成为享誉全球的基建狂魔之后,再来看都江堰呢?还是意淫吗?都江堰难道不是基建狂魔在两千年前的作品吗?
重新回顾中国科学技术史,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科技成就,因此将和当下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发生密切的、有机的、深具内在性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