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义”是一个广泛流传而又令人费解的概念,本书对之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动态阐述。作者认识到世界主义的多维性,将历史的和当代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揭示了世界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观念和文化实践的本质;通过对媒介、身份、伦理等不同社会领域的探索,分析了世界主义转向的局限性和可能性,探讨了世界主义理论过去和现在的不同语境。对于任何一个对文化消费、当代公民和身份建构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在世界主义研究领域,这是一本全面而权威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对社会理论、伦理、身份政治、文化多样性和全球化领域的新老学习者和研究者都特别有用。
全书梳理介绍了梅兰芳赴苏出访的盛况,并把中国京剧的特点和苏联对中国京剧艺术的评价介绍的详实、全面,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以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轻松愉快地走进梅兰芳与中国戏曲艺术那段的辉煌的历史。
兹拉特科·斯科瑞比斯(ZlatkoSkrbi?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社会学教授、负责研究和研究培训的副校长。著有《遥远的民族主义》(Long-distance Nationalism)(1999)、《构建新加坡》(Constructing Singapore)(2008,与迈克尔·巴尔合著)和《世界主义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Cosmopolitanism)(2009,与G·肯德尔和I·伍德沃德合著)等。
伊恩·伍德沃德(IanWoodward),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副教授、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成果涉及物质文化、消费、趣味和操演性。出版对消费研究领域的著作《理解物质文化》(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
张进,博士,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萃英学者,博士生导师,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文艺学、美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担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理事等,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成员和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出版著作10部,译著3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聂成军,文学博士,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西方美学思想史及其批评实践研究。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身份
第三章 公民身份
第四章 伦理
第五章 网络、世界景观与邂逅
第六章 媒介世界主义
第七章 平凡世界主义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今天若问到,1935年苏联的头等大事是什么?稍有些历史知识的莫斯科人会说:莫斯科地铁通车。因为在莫斯科,乘坐地铁不仅是最方便、最快捷的出行方式,而且有“地下艺术殿堂”美称的地铁站也是他们的骄傲。然而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当年苏联媒体在报道规模和报道量上,不逊于莫斯科地铁通车的是对梅兰芳剧团在苏联巡演的报道和评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介绍和分析。世界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说:“1935年我在莫斯科逗留时最值得记载的两件事,一件是中国京剧演员梅兰芳的演出,另一件则是莫斯科地下铁道通车。”
2001年5月18日,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之称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十九项中的一项,而且是获得十八位国际评审委员会专家全票通过;2010年11月16日,京剧也以二十四个成员国评审的一致赞同入选。
京昆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是中国向海外传播戏曲文化的先驱。苏联著名剧作家С.М.特列季亚科夫说:“梅兰芳的伟大和普遍意义之处在于他把中国戏剧变成了世界现象。他使中国戏剧第一次冲破了民族的藩篱,而不是作为‘异国情调’走入欧美观众的戏剧意识中。”1919年、1924年和1956年,梅兰芳率团三赴日本访问演出,其中穿插着1930年的访美演出和1935年的访苏演出。由于诸多的必然与偶然,1935年梅兰芳剧团访问苏联是迄今为止我国戏曲文化对外传播最成功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