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很遗憾这本书稿从2016年开始一拖再拖,但是在拖的过程中也进一步积累、沉淀和反思,临床上又把一些脉法上的知识点在临证过程中重新核准、验证。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诸位恩师把中医向前推进的宏愿,做出绵薄之力;也以这本书向诸位老师再交付一份汇报。
谨以此书致谢所有教导和传授我知识的老师:已故渭南孙曼之先生、十堰余浩老师、北京张东老师、已故南通朱良春教授、化州董草原老师、合肥许跃远老师、从未谋面的荆州王光宇老师等。
知识不保守,经验不带走。在我游学过程中,有幸承蒙几位恩师的福荫,将其几十年的临床所得传授于我。与其说是传授知识,不如说是从老师身上挖掘知识,因为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教导都是有限的、每个学生的知识是参差不齐的,学生可以像海绵一样从老师经验中吸收无限的知识。
接纳诸位恩师启蒙授业,解惑传薪,然后汇集起来形成自己对中医的认知和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注定每个人学习中医的方式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每个人对中医的认知和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
经过临证、学习、再融入临证,反复琢磨、锤炼,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中医体系。把这个过程描绘出来,我是这样理解的:
老师把他们毕生所学中的一部分教给我们的时候,也许不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也许不是长篇大论的语言文字,也许不是一个三年或更久的学徒生涯,它可能简单得就如在我们面前炒了一盘菜,这盘菜虽看似简单,却积攒了老师这么多年的经验,也许这盘菜现在的配料是三四十年通过反复验证才归纳出来的配料,也许火候是无数次反复地烹炒才掌握的时间。
看似一盘菜,简单得不费吹灰之力,但它却是一个道法,学会了这个道法,才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诸法空象、万法归一,再通俗一点就是举一反三。
当年我外出游学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少则7天,多则数月。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要如何去学?我该如何去学?因此,每次游学出发前我都预设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在老师身边小驻的日子里要掌握这位老师的核心思路。
什么是老师的核心思路?简单地说就是看病用药的思路。这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这个思路与老师的为人、老师的世界观、老师的个人修养和修为、老师对中医的认知和理解、老师对中医的愿景、老师对自己的定位和期待等都是不可分割的。而不仅仅是老师的某个秘方、某个绝活。
如何掌握?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方中去领悟。老师的核心思路伴随在老师无处不在的言行中,是从举止中流露和散发出来的,这就是老师炒的一盘菜。老师说的一句话就是一盘菜,开的一个方也是一盘菜。每天的菜名不同,而法门却是一样的,万法归一。
许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在吃饭的时候对前来跟诊的学生们说:
学习老师的东西,不要学一方一药,更不要找老师的秘方,要学的是老师的思路。老师教我们东西,不一定用嘴巴说,老师的东西就在言谈举止之中:对患者的关怀,对古圣的尊敬,对典籍的虔诚!
对于普通人,我们通过言谈举止可以了解他的性格,跟师学习也可以从老师的言谈举止知道他的思路。老师对我们说的话、对患者说的话、他的行为态度、他的处方用药等都是他的思路。这样学东西,才是活学。要善于观察老师的言行举止和他周遭的一切!
我举一个例子:你看这盘宫保鸡丁,老师炒好了端出来。三个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和领悟。
老师做了什么?就是炒了一盘菜。但他又不只是炒了一盘菜,其实他是要借这盘菜传授很多心得和方法。
对于个不太用心的学生来说,他吃了这盘菜,只知道是一盘宫保鸡丁,对他来说味道不错。
对于第二个稍微用心一点的学生来说,他知道这盘宫保鸡丁的配料有辣椒、鸡丁、大葱、花生、糖醋等。
而对于第三个用心的学生来说,他不光是知道这些,他还会知道鸡丁的选用部位、腌制方法、配料下锅的顺序和翻炒的时间、火候,以及调料的配比和下锅的时间等。那他通过吃这道菜,就学会了炒这道宫保鸡丁,而且他不仅学会了炒宫保鸡丁,通过实践,举一反三,他以后还会炒鱼香茄子、尖椒土豆丝等。
这就是三种不同学生的收获,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差别是很大的。
为什么?
无关于聪明与否,关乎于他用心与否。用心去做一件事的人,是因为喜爱这件事,于是他会很主动地去观察细节。
因为他用心去观察,有观察就有思考,有思考就有疑问,有疑问就会询问而得到解答。因此他学会了炒宫保鸡丁的法门。
顺理成章,他可以把一道菜的法门用到其他菜肴上,自然能炒出各式各样的菜。学习老师的思路即在于此,首先眼睛、耳朵、鼻子、嘴都要用上,眼观耳闻嘴问,用心去学,而不是只用手或者用嘴,不能把老师说的一句话听死,要把前后、相同的内容结合起来学。
这样学习,才能学到老师的思路,才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再用学到的内容去检验学到的老师的思路。
在学习老师思路的前期,我们应用老师的思路都是照猫画虎。只有画得像了,画得一样了,才算把老师的东西掌握了。也只有掌握了老师的思路之后,随着我们深化学习其他老师的东西,才能做到融会、兼容和丰富、创新。再通过实践、积累,把自己的灵魂融入进去,变成一套自己的东西。自己的灵魂包括:性格、思维、人生经历和背景、自己独到的认知、临床摸索中的心得、与患者交流、开方用药思路。
老师的这盘菜的做法就是道,这盘菜就是道所生的一,我们明白了道,也知道如何生出一之后,我们就能举一反三,生出二、三……从这个道法中生出更多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