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基在于人的个体生命的在场,而人是拥有复杂而丰富生命特性的个体。因此,个体生命的基本特性是教育开展与实施的人性基础,教育应当立足于个体生命的基本特性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感知个体生命特性的可贵与可爱,参透个体生命特性的多样与多元,引领个体生命特性的保存与发展,促进个体生命特性的丰盈与完善。本书选取个体生命的敬畏性与教育、个体生命的生成性与教育、个体生命的模仿性与教育、个体生命的卓越性与教育、个体生命的自由性与教育五个方面来论述教育应当基于个体生命的不同特性来践行不同的教育策略,让个体生命在教育中实现自身特性的保存、丰富、发展与完善,让教育真正成为坚守生命立场、葆有生命品性、眷注生命成长的美好事业。
刘济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师范学院副校长。
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精品资源共享课《德育原理》负责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育学负责人;河南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开封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德育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出版《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生命教育论》等著作11部;在《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新视阈研究等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主持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重点研究项目5项;作为署名人获得省部级奖励14项。
章 个体生命的敬畏性与教育
一 解读:个体生命的敬畏性
(一)个体生命敬畏性的历史探析
(二)个体生命敬畏性的内涵界说
二 审视:现实教育中个体生命敬畏性缺失的表现
(一)游戏的人生:对自我自然生命的践踏
(二)心灵的放逐:对自我精神生命的罔顾
(三)有学识的屠夫:对他者自然生命的漠视
三 反思:现实教育中个体生命敬畏性缺失的原因
(一)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弱化了部分学生个体生命的敬畏性
(二)人类中心主义的张扬:消解了部分学生个体生命的敬畏性
(三)人文教育理念的遮蔽:迷失了部分学生个体生命的敬畏性
四 建构:重塑个体生命敬畏性的教育构想
(一)开展生命教育:在人文关怀中彰显个体生命的敬畏性
(二)强化信仰教育:从精神关照中体认个体生命的敬畏性
(三)增设死亡教育:在领悟生死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敬畏性
(四)加强道德教育:在道德内化中坚守个体生命的敬畏性
第二章 个体生命的生成性与教育
一 识读个体生命的生成性
(一)个体生命生成性的概念厘定
(二)个体生命生成性的特征
(三)个体生命生成性思想的历史探寻
二 生成性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及其教育
(一)生成性视域下个体生命的特性
(二)个体生命的生成性:教育存在的前提
三 个体生命生成性在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归因分析
(一)个体生命生成性在教育中缺失的表现
(二)个体生命生成性在教育中缺失之归因分析
四 促进个体生命生成的理想教育建构
(一)树立以个体生命生成为本的教育观
(二)建构符合个体生命生成的课程体系
(三)运用促进个体生命生成的教育策略
第三章 个体生命的模仿性与教育
一 模仿是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
(一)个体生命模仿的历史向度
(二)识读个体生命的模仿性
二 模仿对个体生命成长的价值
(一)模仿是个体生命沟通世界的桥梁
(二)模仿是个体生命获取知识的手段
(三)模仿是个体生命塑造品德的法宝
(四)模仿是个体生命创新发展的起点
三 个体生命模仿性视域下教育的应然追求
(一)教育应当为个体生命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教育过程是个体生命模仿行为不断修正的过程
(三)教育的理想是促进个体生命超越模仿获得新生
四 关注个体生命模仿性的教育建构
(一)尊重个体生命发展规律,善待个体生命的模仿性
(二)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激发个体生命的模仿活力
(三)打造高质量的课堂,促进个体生命模仿性能力发展
(四)教育者注重自身修炼,吸引个体生命竞相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