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2017年8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写作与沟通》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设计了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日常事务文书写作公关礼仪文书写作日常社交语言艺术演讲与辩论语言艺术等项目。每个项目分为若干任务,每个任务又分为任务目标任务情景任务驱动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和技能训练等部分,构成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本教材除了注重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外,还增加了信息化的内容,比如在教材中增加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完成相关的练习,检测自己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信息社会和职场越来越看重个人的写作和沟通能力。事实证明, 写作和沟通能力是个人的基本能力之一,更是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学生人文素质构 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在今后工作及学习中的技能之一。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写作和沟通能力培养。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 哈佛前校长德里克 ? 博克在其著作《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中,阐述了八 个重要的大学教育目标,个目标就是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并认为表 达能力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和毕业之后都会广泛运用的能力。而第八个目标是为就业做准备。德里克 ?博克的观点受到全球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写作与沟通》版正是把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 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融为一体的一种新的尝试。经过了三年多的实践,使用这本书的学生,在写作 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职业教育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 向同行,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针对高职高专 学生的特点,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必 需、够用的原则,我们对《写作与沟通》进行了修订。 本书除了保留有上一版的特色之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编写体例模式独特。本书侧重于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设计了五个项目, 包括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日常事务文书写作经济与公关礼仪文书写作日常社交语言艺术演 讲与辩论语言艺术等 ;每个项目分为若干任务,每个任务又分为任务目标任务情景任务 驱动相关知识任务实施技能训练六个部分,构成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 第二,选材注重与专业结合。本着贴近学生、联系实际的原则,精心设计各模块。选择与学生 专业相关的场景、学习和工作中所需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写作具有实际针对性,沟通注重案例的代表性。本书中应用文写作所拟定的每个任务, 就是一两个文种的写作 ;所精选的文种,基本上涵盖了当前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经常使用的应用 文文种。沟通案例的选取,无论是范例还是病文,不求高大上,力求案例的代表性、评析的朴实性, 易于学生接受,避免遥不可及。 第四,体现学科的发展和时代特色。注重对知识和成果的吸收,努力体现学科的 发展和时代特色。 第五,融入思政元素,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无论是写作和沟通的案例,尽量选取具有思政 内容且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案例,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要求,达 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第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的写作部分拟定的每一个任务均先列出任务情景,然后由此引出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即一两个文种的写作,再列出本文种的相关知识,之后根据其提供的 写作理论知识进行任务实施,即完成文种的写作。每个任务的后面都安排了技能训练,大多 数包括两项训练 :一项是病文改错,另一项是材料写作。病文改错中的病,都是作者 在应用文写作中容易犯的错误,训练目的是通过对病文的剖析和改正,加深学生对相关文种写作 的理解和把握 ;材料写作中的材料,都从实际工作中选取,有明确的写作任务,旨在通过贴近实 际需要的写作,培养学生适应将来实际工作需要的写作能力。本书的沟通部分拟定的每一个任务也 先列出任务情景,然后由此引出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再列出沟通的具体相关知识,之后根 据其提供的沟通理论知识进行任务实施,即完成前面的任务驱动提出的要求。每个任务的后 面都安排了技能训练,都有两项训练 :一项是阅读思考,旨在通过此项练习,让学生了解本 项沟通容易犯的错误,加深学生对沟通能力的理解和把握 ;另一项是模拟训练,就是从实际工作 和实际生活中选取任务,旨在通过模拟实际情景的训练,培养学生满足实际需要的沟通技能。 第七,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本书增加了信息化的内容,在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都设计了扫 一扫 测一测的二维码。学生通过扫二维码,完成相关的练习,可以检测自己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的情况。在写作部分的每个任务,都有文种的结构和写法的二维码,学生通过扫二维码,观看视频, 了解每个文种的结构和写法,从而掌握应用文文种的写作 ;在沟通部分,每个项目也设计了沟通内 容的二维码,学生通过扫二维码,观看视频,了解和掌握沟通的有关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第八,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我们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要去工作的单位,特别是铁路单位, 合作开发了本书。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写作和沟通的知识和技能增加到教材当中, 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由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薛桂英副教授进行整体设计并任主编,负责拟定全书的内容框架 和体例要求。具体编写分工如下 :概述由薛桂英、李幼平、张锦田编写 ;项目一的任务一至任务五 由薛桂英编写,任务六由薛桂英、韩亮编写,任务七由薛桂英、黄略昭编写,任务八由薛桂英、杨 龙平编写,任务九由薛桂英、邓礼胜编写 ;项目二的任务一至任务三由李幼平编写,任务四由李幼 平、韩亮编写 ;项目三的任务一由宁丹丹、张锦田编写,任务二至任务四由叶柳凤编写,任务五至 任务六由郭珊珊编写 ;项目四的任务一至任务四由薛桂英编写,任务五由薛桂英、杨龙平编写,任 务六由薛桂英、黄略昭编写,任务七由薛桂英、邓礼胜编写,任务八由李幼平、韩亮编写 ;项目五 的任务一至任务二由郭珊珊编写,任务三由宁丹丹、周柳波、杨逸云编写。本书的视频制作由宁丹丹、 薛桂英完成。全书由薛桂英副教授进行统稿,由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群教授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前院长彭进教授,现院长奉毅副 教授,原社会科学部主任王国珍教授,原建筑工程系副主任贾明非教师以及广西民族大学马来西亚 语系主任岑雨洋讲师的关心、指点和支持。书中借鉴、援引了国内教材、网站的一些有益资料,由 于时间仓促,未能一一与各位作者联系,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时间,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衷心希望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在此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 者2021 年 2 月 19 日
1.1987.07~2003.07 柳州铁路运输学校任教,任助教、讲师、高级讲师;2.2003.09~2009.04 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3.2009.05~今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教授。自任教以来,先后承担了《语文》《应用文写作》《公文写作》《秘书写作》《财经应用文写作》《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文学欣赏》《汉语言文学》《文书与档案实训》《秘书考证专项训练》《导游考证专项训练》《写作与沟通》等12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近15年,一直承担高职《应用文写作》《秘书写作》《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写作与沟通》等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年承担的教学任务都在580学时以上,15年共承担了1774学时的教学任务。1.主编教材《应用文写作》,2012年8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2.主编教材《写作与沟通》,2017年8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3.曾参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读写指要》。4.曾参编校内使用的教材《阅读和写作》(上下册)。5.主持校级课题《基于高职城轨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沟通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合同编号2017B32)6.参与校级课题《高职院校<写作与沟通>微课建设与应用》(合同编号2018-QJGA04)。7.论文《迁移理论在应用文教学中的运用》2001年5月获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8.主持2010年学校级级教改项目《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改革。9.2008~2010年,参与了校级课题《文秘专业研究与实践》。10.论文《中专语文应交给学生什么》2002年广西职教优秀论文评选获三等奖。11.2000年6月论文《口头作文教学模式的探讨》在广西首届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12.论文《浅谈学生的再创作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2001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优秀奖。13.论文《中专生角色转化与语文教学》2003年广西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14.2000年,参加柳州铁路局职业学校教学竞赛获二等奖。15.2003年,手写教案《语文》参加柳州市职业学校的教案评比获得二等奖。
概述 1应用文写作概述.......................................................................................................................................... 1沟通概述...................................................................................................................................................... 9项目一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 13任务一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知识............................................................................................................ 13任务二 通告的写作................................................................................................................................ 28任务三 通知的写作................................................................................................................................ 33任务四 决定的写作................................................................................................................................ 44任务五 通报的写作................................................................................................................................ 49任务六 报告的写作................................................................................................................................ 57任务七 请示的写作................................................................................................................................ 64任务八 批复的写作................................................................................................................................ 69任务九 函的写作.................................................................................................................................... 75项目二 日常事务文书写作81任务一 计划的写作................................................................................................................................ 81任务二 总结的写作................................................................................................................................ 90任务三 调查报告的写作...................................................................................................................... 100任务四 求职信和求职材料的写作...................................................................................................... 109项目三 经济与公关礼仪文书写作116任务一 合同的写作.............................................................................................................................. 116任务二 请柬的写作.............................................................................................................................. 127任务三 邀请函的写作.......................................................................................................................... 131任务四 感谢信的写作.......................................................................................................................... 136任务五 欢迎词和欢送词的写作.......................................................................................................... 141任务六 开幕词和闭幕词的写作.......................................................................................................... 146项目四 日常社交语言艺术153任务一 称呼的语言艺术...................................................................................................................... 153任务二 招呼的语言艺术...................................................................................................................... 158任务三 介绍的语言艺术...................................................................................................................... 162任务四 交谈的语言艺术...................................................................................................................... 167任务五 赞美的语言艺术...................................................................................................................... 173任务六 批评的语言艺术...................................................................................................................... 178任务七 电话沟通的艺术...................................................................................................................... 181任务八 求职应聘的语言艺术.............................................................................................................. 187项目五 演讲与辩论语言艺术196任务一 命题演讲的语言艺术.............................................................................................................. 196任务二 即兴演讲的语言艺术.............................................................................................................. 202任务三 辩论的语言艺术...................................................................................................................... 206参考文献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