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富庶的天堂,在中国对日抗战期间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这动荡的八年,身处沦陷区的苏州百姓是如何度过的?
本书透过苏州的茶馆、菜馆、旅馆与烟馆等四种休闲行业的研究,呈现抗战时期苏州畸形繁荣的城市生活,扭转了过往对沦陷区遭受严重破坏、经济凋敝、工商与金融萎缩等的既定印象。同时从大时代的城市看人民的日常生活,亦从畸形的繁荣见民众的消费习惯与集体心态。此外,作者通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1.中国的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这个遭遇日军轰炸和洗劫后的人间天堂已是另一番残酷景象。残垣断壁、路有饿殍,与逐渐兴起的娱乐业形成鲜明对比,不禁让人想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
苏州在抗战沦陷初期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尤其是苏州作为伪江苏省省会,有大批伪政府公职人员、上海寓公、商人进驻,给其休闲娱乐业带来一种畸形繁荣,贫富差距尤其巨大、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物价飞涨、黑市猖獗,从中亦可窥见抗战时期沦陷区百姓的生存面貌。本书透过对沦陷区的城市史研究,试图扩大抗战史的研究视野,从普通市民大众及沦陷区百姓的生活生命体验的角度,揭示不同面向的抗战历史。
2.在苦闷的气氛下,也只好进菜馆、咖啡厅,以作为暂时逃避显现实的去处从今,我决不再刻薄自己了,交交神气朋友,有了钱尽管用,今天米卖二百,明天又许涨到二百五,前途茫然……谁能体会这种纸醉金迷掩藏之下的茫然哀鸣?沦陷后的苏州,看似仍是繁荣的天堂,可有人在旅馆中享受、也有人在旅馆中自杀,有人为了一点点生存的利益打得头破血流、也有人消极避世麻醉神经……没有人能在战争中独善其身,时代的重压压在每个人身上,犹有千钧重。繁华不过是虚假的面具,背后的众人早已被当权者吸干了血,只剩一副骨架罢了。
一面要求民众戒烟,创立所谓戒烟所;一面明目张胆销售鸦片,从中牟利,毁我国人,占我国土。这就是日军控制下的残酷真相,这就是汪伪政府治理下的沦陷区。大东亚共荣的谎言不攻自破,日本人的阴谋昭然若揭。
《劫后天堂》之缘起
作者在序言中开宗明义,指出:中国的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富庶的天堂,在抗战时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当时的报刊文章已有人以劫后天堂为标题,描述沦陷后的苏州惨状。故编者以为,本书取《劫后天堂》之名,原因有三:一、以天堂指代苏州;二、吸收当时报刊文章《劫后天堂》之题目,来表达同样的悲愤之情;三、天堂一词加引号,更有一语双关之用,一方面说明沦陷后随着城市重建和经济发展,从表面上看,苏州确实较其他沦陷地区更繁荣;一方面暗示,此种繁荣是畸形的,也是转瞬即逝的。通读全书,便知此书名之精妙,不可替代。
编者按
关于抗战时期的回忆,我从小到大,听过不少长辈的故事,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三则。我将这三则故事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略述之。
则故事是苏州沦陷前后的个人历史记忆。本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退休研究员,也是明清法制史权威学者张伟仁先生,他的童年是在苏州度过的。他回忆起那段日子,内心还是非常难过。张老师在抗战全面爆发、苏州将要沦陷之际,随着父母亲避难到苏州城郊的乡村。他回忆当时印象深刻的几件事,其一就是某日在城郊的河道上,目睹一幕凄惨的景象。原来是不知从何处漂来许多门板,门板上有一个半裸的孕妇尸体,肚子已遭剖开。然而,这还不是凄惨的。接下来的几天,他又看到有位日本军人乘着小船,后面拖着许多门板,上面都是惨死的妇人。日本兵此举显然是来示威。他说抗战期间有时必须到城里采买民生必需品,在苏州城内商业中心的观前街上,随处可见许多尸体。他觉得那时活得毫无尊严,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终于能吐出一口怨气,可以抬头挺胸走路了。
第二则故事是发生在广东一个偏僻的县份兴宁县城。当时日军已经打通粤汉铁路与湘桂铁路的沿线,占领广州及附近重要的大城市,但兴宁县因为不是位居交通要点,没有太大的战略价值而逃过一劫。然而,这并不太代表县城里的人就可安稳无忧。家父当时只是个初中生,就读于城郊的中学,他回忆起当时上课的气氛非常紧张,因为不时有日本的飞机从汕头的机场起飞来空袭县城及县城附近神光山的中国军队营房,所以往往上课到一半,听到空袭警报,就得紧急疏散。至于日常生活还算是正常。
第三则故事是听闻自本所老前辈,著名的近代中国史学者张朋园先生,在一次聊天中,他提及令人鼻酸的往事。他说抗战时他在贵阳,1944年底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已经攻占离贵阳仅有六十里的独山。当时人心惶惶,以为国家将亡,就连要逃到哪里都不知道。他还记得他的老师上课说:即使国家亡了,你们还是要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我问老师见过日本兵吗?张老师回答说,他在医院里曾经看过受伤被俘的日本兵,其实他们也不过是十来岁的小孩子。
这三则亲自经历的回忆,反映了战时平民的生活,是逃难、躲避与努力生存;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态,是恐慌、紧张、无助与绝望。这些故事刺激了我撰写一本以社会生活史的角度,来呈现抗战历史专书的念头。
这本书写作的缘起,其实也是很偶然的。笔者的专业领域是明清社会经济史,虽然在服役期间因为接触军事历史档案而引发笔者的兴趣,撰写过一两篇抗战史的论文,但那只能算是玩票性质的习作,难登大雅之堂。一直要到受法国学者安克强(ChristianHenriot)教授的邀约,参加了他所主持的蒋经国基金会主题研究计划动乱中的城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近代中国的城市生活(City in Turmoil),才开启了我研究沦陷区城市生活的一扇窗。同时,也要特别感谢本所的孙慧敏博士,因为她告知我本所收藏有抗战时期苏州的两份报纸。若是没有安克强教授的刺激与孙博士提供的史料,这本书根本无法问世。
过去笔者主要从事的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江南地区是很重要的研究重心,尤其苏州更是江南研究的核心。我对明清的苏州算是比较熟悉,当参加安克强教授的研究计划时,自然就选择以民国时期的苏州作为研究对象。中国的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富庶的天堂,在抗战时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当时的报刊文章已有人以劫后天堂为标题,描述沦陷后的苏州惨状。或许有读者看到本书的部分内容,尤其是提到苏州沦陷后的休闲服务业更盛于战前,会误以为笔者是企图为当时汪精卫伪政权翻案。笔者在此要特别声明,本书绝非为合理化汪伪政权或日本人统治沦陷区而作,其实原始而单纯的动机只是想重新找寻历史的一个面向,也就是当时沦陷区的百姓如何度过那八年。
本书得以完成,还要感谢多位师长朋友的帮助。叶文心教授阅读本书初稿后,提供给笔者许多宝贵的建议,本书结论部分即是根据叶教授的建议而作修改。本所的林美莉教授提供给我许多关于抗战时期税收方面的知识。苏州的夏冰与陈其弟二位朋友赠送了相关的研究著作与参考资料。本所已退休的张瑞德教授与清华大学的李伯重教授在听过笔者的构想后,也提了不少意见。还要感谢老朋友Margherita Zanasi 教授,当我阅读她送我的大作后再与她讨论汪精卫与蒋介石的关系时,她给了我许多灵感。难得的机会是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王国斌教授讨论书稿,他给了我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