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漫步:深圳社区记忆》是非虚构纪实性图文作品,以漫步蛇口的方式为线索,聚焦蛇口人文地理,形象、生动地叙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职业的蛇口人在深圳奋斗、打拼、成长的故事。通过不同蛇口人可触摸、可印证、渗透个体感受的经历,丰富蛇口街道社区的成长历史,全景式、沉浸式、多角度生动呈现深圳代表性的国际化社区的成长史。全书还展现了蛇口街道广府、客家、潮汕聚居而居的小广东特色文化,描绘一个环境优美的深圳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宜居的后花园,以及展现出作为国际化社区的小联合国的味道。
本书为《我们深圳》系列丛书的一本,《我们深圳》文丛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计划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层面,带领读者发现深圳,题材包含人物、自然、地理、科技、艺术、创意、历史以及人文共100个主题。从内容上我们将围绕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深入挖掘,撰写内容,做到原创、独特和深入。
走进蛇口的历史纵深与百姓日常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蛇口石破天惊,举世瞩目。从大众传媒的热词,到几代人的精神家园,关于蛇口的故事,怎么叙说都不为多,怎么深究都不为过。放到建党百年的大时空,放进千年变局的大历史,蛇口的故事依然精彩,更加丰满。蛇口、深圳、香港,因缘际会,进入历史的高光时刻,大背景是中西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是中国历史三千年变局首先从这里开始。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在这里有经典的呈现。
深圳的起点,也许不是渔村,而是边城市镇,历史上的蛇口,却是不折不扣的渔村。明清以来,蛇口先民,滨海而居,向海而生,养蚝打鱼,耕读传家。珠江口的广府渔民,来这里定居;惠州龙岗的客家山民,也来这里定居;蛇口避风塘里还常年停泊着潮汕渔民和水上疍民的渔船。新中国成立以后,渔民上岸,聚族而居。小小的蛇口渔村,汇聚广东三大民系,民俗文化学上,是具体而微的小深圳小广东。蛇口的这段历史,其实见诸文字的并不多,可以说是鲜为人知。
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点燃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火炬,其所产生的影响也远远超越了工业区的范畴。与蛇口工业区相伴相生的是工业区之外的蛇口老村、老街、新社区。40多年来,蛇口工业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工业区外的变化也在日新月异。蛇口老村与工业区的相辅相成,蛇口老街的常变常新,蛇口新社区的拓展创生,是与蛇口工业区的发展如影随形的。蛇口老村,曾经是蛇口工业区外的宿舍区;蛇口老街,曾经是蛇口工业区外的商业区;蛇口新社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新老蛇口人的主流生活区。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员,在蛇口街道居住,古老的蛇口渔村,因此有了小小联合国的美誉。蛇口街道社区的这段成长史和国际化经历,见诸文字的也不多,也可以说是鲜为人知。
所幸的是,作为深圳全民写作计划落地活动的深圳社区文学大赛,致力于搜集和整理深圳人文历史和社区故事,坚持十年,成绩斐然。深圳睦邻文学奖策划人黄东和及其运营团队,不仅关注到了蛇口街道社区的独特人文价值,并且建议以漫步蛇口的方式、从普通市民的视角,打量改革开放光环笼罩下的蛇口街巷,诠释蛇口老村落和新社区之间的历史勾连,用润物细无声的人间烟火而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宏大叙事来讲述建党百年以来蛇口渔村的历史变迁。这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漫步方式,值得在蛇口一试。
全民写作计划携手我们深圳丛书计划,为《蛇口漫步》找到了绝佳的出版方式。我们深圳是一套定位深圳人文的非虚构丛书,小切口,深挖掘,讲述一个民间的深圳、个人的深圳、充满情怀的深圳,原创、独特、深入。作为中国一座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深圳的历史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深圳的历史变迁图是怎样的?她的文化遗存在哪里?她的家谱是如何传承?我们深圳正是了解这些历史变化的解密宝典,这套丛书所记录的深圳历史的方方面面,填补了深圳正史的许多空白;丛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可读性强,宏观叙事与微观细节相结合,使历史的面貌更清晰、更感人。《蛇口漫步》列入我们深圳丛书出版,是蛇口街道历史文化建设的一件喜事,是蛇口街道办事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在此,谨向大力支持本书创作的董韶华、黄伟文、邓康延、王绍培、罗亚平、王国华、谢宏、陈彻、陈卫华、萧相风、李玉等特邀专家、学者及深圳本土知名作家,以老亨、孟文英、杨晓霞、黄芷如、黄颖怡为代表的编撰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蛇口街道办事处周新森、莫浪、董宁、赖沛清、高云超、向亚峰、郭建伟、杨燕同志全程参与《蛇口漫步》一书的编写、统筹等各项工作。还要感谢蛇口街道各个社区的接待单位、热心受访居民、参访人员的积极配合。蛇口的事业,才刚刚开始,更大的作为,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更多的智慧支持!
《蛇口漫步:深圳社区记忆》编写组
2021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