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时,没有约束,没有顾忌,自由自在,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独处时光。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很多人无法独自面对孤独,他们害怕孤独,排斥孤独。要知道,孤独是每个人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感受,学会与它相处是一门必修课。
本书针对孤独、独处而展开,结合通俗而又生动的例证,指导人们学会在独处中享受孤独,自在独行,完成自我蜕变,从而让生命更精彩丰盈。
写下这个题目,感觉更像写自己,它亲近、自然、贴心,与我零距离分享把喧嚣关在门外时的种种体验。必须承认,孤独与我相互为伴。如同许多人喜欢呼朋唤友谈天说地、开怀畅饮一样,我喜欢独处,对喧嚷、嘈杂甚至过于热情的人会产生逆反情绪。就心理学而言,我是一位准孤独症患者,且醉心其中,当然我会正视孤独,正确驾驭孤独;就哲学而言,孤独是一种心灵渴求,给我带来难得的人生体验。
作为社会中普普通通的一分子,我没能力也不愿将自己升华到看破红尘的地步,不避世则意味着参与社会,与社会密切接触。偶尔与朋友聚会,我想融入交流中,却缺乏精力又不知从何说起,只好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一副病恹恹的模样。一旦进入独处模式,思绪就变得格外缜密专注,一杯清茶、一缕亮光、一段音乐,我会在畅快、清醒中阅读、写作,与另外的一个我对话。这种独处,让我内心柔软、平和、安然,像丝绸随微风拂过脸面;让我持开放心态,在平淡冷静中对外界越来越宽容。
谈及孤独,很多人把它与寂寞、郁闷、焦虑、空虚、无助联系在一起,有时还充满诗意地加上一个冷字。这是大多数人对孤独的主观感受,他们只在乎本我的需求,没触及心灵范畴。换句话说,他们宁肯眼巴巴地望着良田里长满杂草,也从没想过把它改造成五谷丰登的模样。孤独可以激发灵感,调动身体内的潜在能量,凡·高、尼采、叔本华、康德等一大批文艺家、哲学家在孤独中创造出了人类经典。
说到底,人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拥有孤独,便具备超越自我的潜在能力,想要调动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卡夫卡似乎领悟得很透彻,他曾说:与其说生活在孤独之中,不如说我在孤独中享受快乐。与鲁滨孙的孤岛相比,这块区域显得美妙无比,充满生机。
人在旅途,来去皆匆匆,有些人正在孤独中反复挣扎,有些人则从容淡定。一个人的世界是贫瘠、肤浅、粗鄙,还是生机盎然、满园春色,取决于你对孤独的态度。你选择了什么,结果便会对号入座。换句话说,你种下芝麻,不会收获西瓜。
在很多人看来,孤独是一种不愉快的负面情绪体验,若处理不当,将出现严重后果。至于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环境因素、情感缺失、自恋、缺乏自信等。本书中,我将结合切身体会及生动的案例,主要从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剖析孤独,唤醒每一位有孤独感的人正确认识孤独,继而充分利用孤独,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