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研究团队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群正在快速崛起,有望打破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城市群格局。中国新型城镇化步入转型提升新阶段,城市群、都市圈、超大城市成为各种高端要素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协同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新潮流、新趋势、新时尚。以物联网、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推动城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城镇景观、城市功能、城际关系步入优化调整新阶段,城市绿色生态化改造、科创中心城市建设、城市弱势群体关怀、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城乡/城市关系重构成为新时期城市研究的重点领域,这些都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研究指明了方向。
2021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放眼全球,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到来,人类社会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眸域内,2021年,不仅有百年党庆,还有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此外,2021也是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作为享誉国内外的城市研究重地,华东师范大学在城市发展、城市创新、城市治理、城市协同等领域肩负着特殊重要的使命,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学科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学科特色,涌现了严重敏(城市地理学)、吴铎(城市社会学)、陈彪如(城市经济学)、刘君德(城市管理学)、宋永昌(城市生态学)等一批城市科学大师。拥有地理学、生态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为适应新时期交叉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2013年华东师大学率先在国内高校中设成立了跨学科、开放型、国际化的综合性实体研究机构——城市发展研究院。并以此为基础,集合了教育部城市科学领域领先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等高端研究机构和资源。
回顾过往,华东师范大学城市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围绕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城市研究前沿动态,华东师范大学以城市化轨迹、城市协同发展为重点,开展了经济转型与空间重组、社会转型与人口流动、一体化与城际合作等问题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重要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夯实了华东师范大学国内外重要城市研究中心、城市科学信息交流基地、城市发展决策咨询平台的地位,城市信息库、智库功能进一步强化。“十三五”期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先后主持了193项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权威期刊论文发表了200余篇SSCI论文,在Springer、Edward Elgar、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国内外重要出版社出版了77部专著,184份专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机构采纳及领导批示,51项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奖励。于2016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于2018年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并获评A类等级,位列全部441家参选智库前10%,获得城市领域第一的荣誉;于2019年再次被《2018中国智库报告》评为509家智库中城市领域第一的高校特色智库。
展望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研究团队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群正在快速崛起,有望打破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城市群格局。中国新型城镇化步入转型提升新阶段,城市群、都市圈、超大城市成为各种高端要素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协同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新潮流、新趋势、新时尚。以物联网、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推动城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城镇景观、城市功能、城际关系步入优化调整新阶段,城市绿色生态化改造、科创中心城市建设、城市弱势群体关怀、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城乡/城市关系重构成为新时期城市研究的重点领域,这些都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研究指明了方向。
曾刚,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二级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首席专家,《经济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编委,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及区域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德国地理学家协会亚洲组委员。
第一篇 城市协同创新理论
第1章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1.1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
1.2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不足与创新
第2章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1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2.2 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
2.3 区域创新系统的分类
第3章 城市网络理论
3.1 城市网络的内涵、类型与结构特征
3.2 城市网络形成与演化
第4章 创新经济地理
4.1 创新经济地理的发展阶段
4.2 创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城市创新网络
第5章 跨界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关系
5.1 跨界创新网络类型与特征
5.2 跨界创新网络的影响因子及动力机制
5.3 跨界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空间关系
5.4 跨界创新网络的长三角实践
5.5 跨界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第6章 生产网络视角下的城市协同创新
6.1 基于生产网络视角的城市协同创新理论综述
6.2 案例1: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网络
6.3 案例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网络
6.4 案例3: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网络
6.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 知识流视角下的城市协同创新
7.1 知识的分类及其差异性
7.2 知识创造与本地网络的作用
7.3 知识创造与远距离管道的作用
7.4 临时性产业集群的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城市生态协同创新
第8章 城市环境治理与制度创新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8.2 案例研究一:地方两会召开与环境污染治理
8.3 案例研究二:环保部“约谈”与环境污染治理
8.4 政策与启示
参考文献
第9章 产业集聚特征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
9.1 文献综述
9.2 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9.3 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特征
……
第四篇 城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
第五篇 城市文化协同创新
第六篇 区域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