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华民族文化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内在气质、价值信仰等的教育,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的行为习惯,也因此成为了一个人大学阶段所受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出发,创设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提升其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人格理想。
王细芝(1972.8—),湖南醴陵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湘潭大学。现任职于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副教授、公课部主任,主要从事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多个省部级课题,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数十篇专业论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6部。
第一章 人文素质教育概述001
第一节 关于人文、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概念界定001
第二节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及特点010
第三节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之路033
第二章 人文素质与人才培养038
第一节 人文素质与人才素养039
第二节 人文素质与社会生活实践047
第三节 人文素质与专业学习053
第三章 人文素质与传统文化059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界定061
第二节 传统的文化精神063
第三节 传统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067
第四章 人文素质与价值取向075
第一节 价值观076
第二节 价值取向088
第三节 功业观念095
第五章 人文素质与人格修养099
第一节 中国传统人格099
第二节 中国传统人格的融合及影响113
第六章 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118
第一节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18
第二节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28
第三节 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构想 134
第四节 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养整合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142
第七章 大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147
第一节 大学生文学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147
第二节 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152
第三节 大学生历史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157
第四节 大学生外语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167
第五节 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175
第六节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 177
参考文献 186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高度的人文素质著称。不仅在汉唐盛世是这样,即使是鸦片战争以后风雨飘摇的年代,还依然被称为“道德的先进国”。这就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历经磨难,尤其近代备受欺凌,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依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优秀的民族传统,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重视;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尤其是将传承、实践、创造文化作为重要功能的高等教育,更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授与熏陶为内核”(周远清),从而使人文素质在更深的层次上,内化为当代大学生内在的、稳定性的品格,体现为他们做人的格调、品位和品格。这样高素质的人才投身社会生活实践,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对规划宏伟蓝图的实施,发挥出积极的、巨大的作用。
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和一种现代教育目标,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必然产生的理念,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冲击,大学教育偏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忽略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世界范围大学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但是,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因此,着眼于21世纪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都把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放在首要地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更强的新一代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素质教育的提出顺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验的积累,素质教育的内容、范围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兴起,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一段时间以来,大学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批量生产而忽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人文底蕴薄弱。因此,大学开展素质教育,希望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引文入理、引理入文、文理渗透”,拓宽专业口径, 加强基础教育,提倡“学会做人”等,以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素质。
审视大学生素质教育,尽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但在实施进程中,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素质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本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展开了研究, 旨在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尚希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