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迭代发展视角,对全球城市的阶段演变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多视角的综合研究。本书对全球城市迭代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索,阐述了全球城市从1.0版本到3.0版本迭代发展的路径,研究了各版本全球城市的特点与全球城市网络的结构变化趋势,探讨了推动迭代的经济、技术、社会、国际环境等主要动因,提出了以吸引力、竞争力、创造力为核心的全球城市发展动力机制。
本书对中国全球城市崛起的特点,以及中国实践对全球城市理论的创新意义进行了探讨,并以上海为典型案例,研究了中国全球城市功能演变的独特逻辑与经验。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城市带来的挑战,作者提出全球城市所面临的“双循环”新趋势,并提出中国全球城市在这一趋势下的选择与策略。
后记
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新兴战略支点城市发展路径研究”(批准号:18BGJ019)的研究成果,得到上海社会学院重要学术成果出版资助,笔者在此深表谢意。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赵蓓文副所长、胡晓鹏副所长对本研究和书稿写作的指导和鼓励,感谢世经所张幼文研究员、黄仁伟研究员、刘杰研究员、金芳研究员、黄烨菁研究员等前辈多年来的帮助和点拨。特别感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屠启宇研究员对本书的关心和指正,以及对书中观点和思路的诸多启发和修正。
在上海这座中国首位城市进行全球城市的研究,于我而言既是幸福,亦是鞭策。十余年中,上海与中国城市的巨大变化,折射出全球城市异彩纷呈、快速迭代的特点与魅力。这种快速变化的特点,也带来全球城市研究的难度。本书的撰写,力图探索全球城市变化中的脉动规律,限于研究功力,论述中难免挂一漏万,期待得到前辈、专家的批评指正。
城市研究充满乐趣与挑战,在探研中,有幸和诸位同仁共同切磋,受益良多。尤为感谢孙伊然、何曜、黄超、黎兵等研究室同仁,以及林兰、邓智团、李健、陶希东、阎彦明、纪慰华、丁馨怡等院内外好友,与你们的交流与探讨,时常令我深感如沐春风。
深深感谢我的家人,你们的陪伴、理解和支持,是我完成此书的最大支持和动力。
苏宁2021年10月12日
总序1
绪论1
第一节 全球城市发展与迭代的认知1
第二节 全球城市的研究综述4
第三节 关于全球城市理论的争论18
第四节 全球城市理论探索的启示与意义20
第一章 全球城市迭代发展的动因与特点23
第一节 全球城市迭代发展的动因23
第二节 全球城市的版本迭代特点28
第二章 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结构变化41
第一节 世界城市网络等级体系变化趋势41
第二节 世界城市网络构成的区域属性变化47
第三节 全球城市间的合作趋势52
小结53
第三章 全球城市发展的动力结构56
第一节 全球城市迭代发展与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创造力的关系56
第二节 全球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主要内涵与关键要素58
第三节 主要全球城市对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内涵理解62
第四节 全球城市提升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的主要特点65
小结70
第四章 全球城市的功能体系变化73
第一节 全球城市地位与功能调整趋势73
第二节 全球城市的功能体系发展方向79
第三节 全球城市“流动”—“创新”功能群组的关系与变化趋势85
小结88
第五章 全球城市的全球治理能力发展90
第一节 全球城市在全球治理“三重体系”中的定位与角色91
第二节 全球城市参与全球治理的条件与互动关系95
第三节 全球城市参与“三重体系”全球治理的主要形式与领域99
小结106
第六章 “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节点与潜在全球城市群体107
第一节 “丝路城市”的概念界定与内涵107
第二节 “丝路城市”发展的意义115
第三节 “丝路城市”的作用与主要挑战117
第四节 中国全球城市与“丝路城市”互动发展的方向与路径121
第七章 全球城市迭代发展的实践与规划案例的启示124
第一节 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发展趋势与启示124
第二节 伦敦“最绿色全球城市”的发展规划134
第三节 大悉尼“三城之都”的区域整合规划143
小结150
第八章 中国全球城市崛起的创新意义154
第一节 中国全球城市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54
第二节 中国全球城市发展特点与全球城市理论的创新突破165
第三节 中国全球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175
第九章 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建设的路径与特点182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探索历程182
第二节 上海开放格局的调整与核心功能的重塑185
第三节 全面开放与上海全球城市功能跃升192
第四节 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发展逻辑与理论意义202
第五节 上海城市全球城市功能演变的历史特点和发展经验212
第十章 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城市发展模式的新变化215
第一节 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城市影响215
第二节 全球城市的“双循环”趋势226
第三节 中国全球城市的“双循环”发展趋势与策略230
参考文献236
后记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