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诗词选》是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少川同志建议编写的。在编辑《书院楹联书画展作品集》时,曾想把诗词部分与之合为一集。少川同志听完汇报后,觉得这样做不妥,应把诗词部分另编一册为好。少川同志思想敏锐,对图书选题常有独到见解。在他主持下,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著一系列有重要价值的图书,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当我们着手收集资料时,少川同志突然永远离我们而去,我们痛失良师益友。
与书院有关的诗词,在以往的出版物中并不多见,也不引人注目,所以有关资料难于寻觅,编辑颇为费时费力,遇到难点、疑点,需再三推敲才能定稿。尽管如此,编者不能到书院实地考察,错漏在所难免,还望方家指正。
《古代书院诗词选》选编的诗词有的赞美书院环境幽静美丽,远离市井喧嚣,学子潜心学问;有的追思先贤,称颂鸿儒大师道德文章;有的探究书院源流,尼山、紫阳一脉相传;有的为书院兴衰,扼腕长叹。……总之,不同时代的诗人,用不同的视角反映书院的历史和他们看到的现状。这些诗词为书院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料,在这个意义上,《古代书院诗词选》的出版有其独特的作用。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之名,一般认为始于唐代,分官办和私学两类。开元年间唐玄宗设立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由官员组成,通称学士,实则相当于皇帝的智囊团,比如玄宗封禅泰山的礼仪制度,就是由集贤学士商讨制定的。其职责还包括为宫廷整理、校勘图书,为皇帝咨询提供意见等,是为官办。至于私学,则是当时一些文人雅士读书写作的场所,一般以人名、官名或地名来命名,如杜中丞书院、南溪书斋等。学者认为,唐代私学由魏晋以来的精舍、精庐演变而成。因当时政局纷扰,战乱频仍,一些官员和文人避地山林,或读书自得其乐,或授徒以谋其身,精舍、精庐便应运而生了。可以说,精舍、精庐是书院的“前身”。据学者研究,古代书院教育一般具备三大功能:一是聚徒讲学(包括学术研究与交流),二是图书收藏(包括编书、著书立说),三是祭祀仪典(祭先圣先师和与书院有关的先贤)。由此看来,唐代虽有书院之名,但尚不具备真正的书院教育功能。
真正具备书院教育功能的,当起源于五代的庐山国学(亦称庐山国子监、白鹿国庠。北宋改为白鹿洞书院)。到了北宋时期,书院大兴,著名书院如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相继创建。南宋时期,书院发展达到鼎盛,特别是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订学规,书院教育制度臻于完善和成熟,许多书院更成为当时学术研究的中心。元代书院发展略为迟缓。明代统治者提倡科举,重视官学,但在王守仁、湛若水等理学大师的推动下,书院有所复兴。清代统治者对书院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诏令私学改为官办,书院多为官方所操纵,沦为举业的附庸。随着科举制度的衰落,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谕通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书院由此走向消亡。总体来说,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书院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和学术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也为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书院既以私学为主,何以会在历史上存续千年之久,成为引人注目的一大文化奇观。编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举业的刺激。自隋代开科取士,读书入仕成为士人一生的头等大事,书院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二是学者的促进。自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率徒讲学,形成争鸣的局面,学术自由成了私学的传统,故后世名师大儒为弘扬自己的学说,都热心致力于书院的创建和发展。三是资金的保障。民间热心人士的赞助和官府的资助,比如官府划拨的学田,从经济上维持了书院的正常运转。
编注者郑宣陶,福建鹭江出版社编审,著有《先秦寓言选》《初中文言文注译》等,在各级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杨加清,原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长期从事出版管理工作,精通出版编辑各种流程。
前言
唐·五代
丽正书院
春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殿学士,探得风字
于丽正殿书院宴,赋得林字
集贤书院
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
赴集贤院学士上赐宴,应制得辉字
第五四郎书院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五四郎新修书院
赵氏昆季书院
宴赵氏昆季书院,因与会文并率尔投赠
费君书院
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
田将军书院
题田将军宅
田将军书院
杜中丞书院
杜中丞书院新移小竹
李宽中秀才书院
合江亭
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
白鹿洞
白鹿洞(二首)
游白鹿洞歌,紫霞真人宿此洞编蒲为书
李渤书堂
题李渤书堂
南溪书斋
南溪书斋
水竹居
仙明洲口号
书院二小松
子侄书院
题子侄书院双松
沈彬进士书院
宿沈彬进士书院
鳌峰书院
鳌峰书院会释五十五人诗
庐山国学
庐山书堂送祝秀才还乡
……
宋
元
明
清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