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0年以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蓬勃发展,流动人口激增,城市人口规模迅速扩张,形成了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的“虹吸效应”。城市经济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现代化治理能力相对滞后,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危及可持续发展,2010年以后情况愈加明显。为解决特大城市人口压力偏大、人口规模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矛盾加剧以及“大城市病”日益突出等现实难题,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特大城市在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设立了2020年人口规模目标,也被称为“人口红线”。这其中不仅包含总量目标,更要求减少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例如北京市要求城六区常住人口总量下降15%。为此,北京市将人口规划实施的重点落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带动流动人口疏解,即“疏解整治促提升”。“十三五”时期,这些特大城市实施了一系列人口调控政策,形成了特有的流动人口变动特征,与其他大中小城市的“人才争夺战”乃至“人口争夺战”形成鲜明对比。流动人口流向和流动路径不仅影响特大城市自身发展,也将影响未来城市发展格局,深入分析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变动特征、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全面评估疏解政策效果,对于把握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迁移规律、为“十四五”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特征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大多数研究数据来自每年的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CMDS),不能准确反映“十三五”期间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的个人和家庭特征变迁、职业以及居住状况变动等。具体而言,除了统计公报上流动人口数量出现减少外,是否达成了“促提升”的效果?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人口被疏解出去的同时是否存在人才流失?只有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掌握疏解政策效果,才能预见“十四五”时期特大城市人口以及流动人口发展变动特征趋势、可能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非政策预期后果,也才能提出相关政策措施及政策预警。
本书结合课题组“十三五”期间所作的大规模流动人口追踪调研结果,深入剖析我国特大城市人口治理现状和问题,对当前我国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其变动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及对比分析,客观评估特大城市人口疏解的得与失。
本书内容分为12章:第1章和第2章,主要探究特大城市人口发展与管理的客观规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特大城市人口治理路径,并进行国际对比;第3章至第6章,基于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对特大城市流动人口和家庭的基本特征、就业保障、收入与支出、居住特征与居留意愿等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第7章至第9章,基于课题组在北京所作的大样本流动人口跟踪调研数据及手机信令大数据进行北京流动人口案例分析;第10章至第11章,基于课题组在北京所作的流动人口访谈实录,聚焦疫情对流动人口工作、生活及去留选择等方面的影响;第12章,全面阐释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特征及其变动的社会经济影响,对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理论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为我国“十四五”期间特大城市流动人口治理提供政策参考。
与以往相关研究相比,本书有如下特色和创新:
第一,本书紧密结合了大量鲜活翔实的一手调研数据。2016年起,齐明珠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深入基层,与北京市流动人口面对面,开展了大样本流动人口追踪性调研。从调研区域看,从二环核心区到六环城市边缘区,从繁华的CBD城区到城郊的农村,有社区,有村落,有企业;从调研对象看,覆盖各类各层次人员,从坐拥高楼广厦者到租住不足两平方米铺位的打工人,有企业主、高管及专业技术人员,也有街边商贩、拾荒者。调研获取了大量一手数据资料,得出一系列此前未观察到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对特大城市人口规划、流动人口政策制定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本书包含几十个深入定性案例分析。以往相关研究大都基于定量数据,缺少深入定性研究的素材支持。本书对数十个流动人口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生动呈现了特大城市中建筑工人、保安、环卫工、护理员等一个个鲜活的流动人口个体的所思所想、生存状况、希望与困境、机会与选择等,而这些微观的个体抉择最终将影响到人口的流动与流向,影响到未来的城市发展格局。
第三,本书的观察角度不仅有流入还有流出。囿于数据的限制,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基于流入地视角,考察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特征等,而流出去的人口则观察不到。本书课题组在追踪调研中,针对流出者也作了电话调研,考察流向、流出的原因、流出后收入的变化情况以及回流意愿等。这些信息在同类研究中具有开创性,弥补了相关研究中流出者视角的缺失。
第四,本书最新展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流动人口的影响。2020年7月,项目组跟踪访问了几十组案例,详细了解了疫情对流动人口的影响,包括流动决策及原因、工作机会与收入情况、房租变动等。这些访谈实录对于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及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合了课题组的实地调研结果,展现出一系列之前未观察到的、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这些结论对人口规划、流动人口政策乃至当地经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追踪调研发现,“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流动人口出现高学历人才净流失,这与“疏解整治促提升”中的“促提升”目标相悖;流动人口出现“逆家庭化”新趋势,即已婚占比下降,已婚者中与配偶和子女共同流动的比例下降,这是观察到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家庭化特征趋势后首次出现逆转;流动人口在劳动密集型生产效率较低的传统商业、服务业从业占比不降反升;“是否宜业”(而非住房)是流动人口去、留抉择的根本性原因,这一结论对当前“以房控人”的调控手段提出反思;2018年以后流动人口实际收入有所下降;疫情对流动人口减量的影响低于预期,反而提升其留下来的意愿,等等。这些结论在系列追踪调研中始终一致,受到委托调研的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这样的大样本流动人口追踪性调研在我国尚属首次,基于此次系统性分析报告,本书对人口发展理论进行了有益补充,对特大城市人口发展规律、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特别是对我国“十四五”期间特大城市流动人口治理提供了重要政策参考,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齐明珠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教授,2017-2020年度经贸学者。“十三五”时期以来,齐明珠教授团队专注于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研究,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十余项课题研究,开展了大样本跟踪性调研,在我国尚属首次。
曾雪婷,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系统的风险与优化、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移民社会学理事、北京市环境资源法学会理事、20余个国内外核心杂志审稿人、UNDP/UNEP中国咨询专家。发表国内外核心论文50余篇,其中40篇为SCI/SSCI收录,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8BJL060)、国家自然基金(42007412)、北京社科基金(17LJC010)等10余项。曾获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财税成果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