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日渐衰微,以致出现了“政不出天子而由诸侯”的局面。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相继崛起称霸,代替天子行使职权,史称“春秋五霸”。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名正言顺的霸主,只有齐国的齐桓公和晋国的晋文公。齐桓公,吕氏,姓姜名小白,是姜齐的第15代国君,“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公,姬姓,名重耳,谥号曰“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姜齐的齐桓公与晋国的普文公,史称“齐桓晋文”。
齐桓晋文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在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仍高举“尊王”旗帜,尊重周天子,旨在维护天下的稳定;在四夷交侵的严峻时刻,提出“攘夷”,号召中原诸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保护了中原各诸侯国的安全。
齐桓、晋文霸业的重要意义在于重整了社会秩序,使天下礼崩乐坏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更进一步推进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制度革新。在文化史上,齐、晋霸业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使以中原为主的华夏文明得以保全,不至为当时周边的“蛮夷”所破坏,以致使孔子发出了“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感慨。
《齐桓晋文之事》就是作者通过对上述历史事实进行了具体而翔实的描述。
“齐桓晋文”,代表了一个时代。《齐桓晋文之事》从“齐桓晋文”称霸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对两位霸主的早年生活、执掌国权、称霸过程以历史影响等方面的论述,展现了“齐桓晋文”的辉煌霸业。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日渐衰微,以致出现了“政不出天子而由诸侯”的局面。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相继崛起称霸,代替天子行使职权,史称“春秋五霸”。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名正言顺的霸主,只有齐国的齐桓公和晋国的晋文公。齐桓公,吕氏,姓姜名小白,是姜齐的第15代国君,“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公,姬姓,名重耳,谥号日“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姜齐的齐桓公与晋国的普文公,史称“齐桓晋文”。
“春秋五霸”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王霸》中,然而“五霸”的名单却一直没有确定,历史教科书上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但教材中也提到另外一种说法,即《史记》索引中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此外,至少还有五份不同的“五霸”版本,历代学者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然,并不是说名单里有人或者其事迹是虚构的,而是因为有人看重盟主之名,有人侧重霸主之实,所以“五霸”的名单才如此不一致。然而“春秋五霸”的版本再多,有两位从不缺席,那就是齐桓公和晋文公。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庄王无论才干、功绩都十分显著,无法埋没,所以在各史籍当中秦穆公与楚庄王得到了广泛认可;吴王阖间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勾践灭吴已然不能算是春秋争霸,而是战国兼并,再加上“五霸”的提法早在这二人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人认为宋襄公不配“五霸”之名,其仁义乃是虚伪做作,但这一问题需要回到春秋时期社会的大背景中去审视。虽说宋襄公没有称霸的绝对买力.并败于泓水之战,但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并不低。事实上楚国也正是因为依仗“蛮力”欺负礼让的宋襄公而最终为中原诸侯所不齿,埋下了城濮之战被晋文公击败的伏笔。
第一章 时代背景
一、政治格局方面
二、经济发展方面
三、社会结构方面
第二章 齐桓即位
一、齐桓即位前的齐国形势
二、齐桓登位
三、齐桓拜相
第三章 齐桓霸业的基础
一、倡导“人本”理念
二、强化齐国的政治制度
三、完善齐国的经济制度
四、改革齐国的军事制度
五、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
第四章 齐桓公的称霸历程
一、北杏之盟
二、柯之盟
三、鄄之盟
四、幽之盟
五、贯之盟
六、召陵之盟
七、首止之盟
八、洮之盟
九、葵丘之盟
第五章 齐桓晚年的凄凉悲辛
一、意欲封禅
二、亲近奸佞
三、齐桓之死与五子争位
第六章 晋文即位
一、早年坎坷
二、重耳即位
第七章 晋文称霸的基础
一、勤王周室
二、修明政治
三、振兴经济
四、强化军事
第八章 晋文公的称霸历程
一、救宋、伐曹、攻卫
二、城濮之战
三、践土之盟
四、温之盟
五、翟泉之盟
第九章 双峰竞秀的齐桓、晋文霸业
一、齐桓、晋文的交集
二、齐桓、晋文先后登上霸主之位
三、齐桓、晋文不同的阅历与风格
四、齐桓、晋文不同的“为君之道”与历影响
附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晋关系
一、春秋时期齐晋的盟友关系
二、战同时期齐与三晋的关系
三、齐与晋的军事、政治、文化交流
四、齐文化与晋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