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部面向“中国问题”的集中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能力本位理论和政治哲学的理论专著。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探寻哲学发展之路”(哲学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人学研究(核心论题),第三部分为能力问题研究(延伸,深化),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政治哲学视阈的社会层级结构(落实于“中国问题”),学术性强。逻辑严谨,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不仅提出了许多先进理念,还紧紧围绕当代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展开学理上的论述。
韩庆祥,198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在莫斯科大学进修。现任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学会),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治伦理学会会长,兼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有关学术机构教授。中组部联系专家。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班主讲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和能力问题。近期研究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发展问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哲学动态》、《光明日报》、《求是》等国家知名报刊上发表190多篇学术论文,有20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学术著作7部。多年致力于人学、能力本位、发展中的代价等研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独立主持承担五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和《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获“全国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主编的《哲学理论创新》丛书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1997年获“中共中央党校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先后五次获“中共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等。
第一部分 基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探寻哲学发展之路
第一章 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第二章 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新解读
第三章 马克思的实践生成本体论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 基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探寻哲学发展之路
第六章 马克思如何以哲学方式解读现实问题
第七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进展
第八章 走向面对“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九章 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何以是人学
第二部分 发展中的当代中国人学思潮
第十章 发展中的当代中国人学思潮
第十一章 人学何以可能
第十二章 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第十三章 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人学
第十四章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第十五章 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第十六章 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框架
第十七章 全面准确深入理解以人为本
第十八章 人性化辨析
第十九章 新时期我国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第三部分 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
第二十章 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
第二十一章 能力本位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十二章 当代中国发展新理念
第二十三章 能本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
第二十四章 哲学新思维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二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能力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第二十六章 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能力依赖
第二十七章 代价论与当代中国发展
第四部分 政治哲学视阈的社会层级结构理论
第二十八章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
第二十九章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解放思想
第三十章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中国和谐文化建设
第三十一章 结构性问题·结构性改革·新型权力结构建设——构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权力和权威基础
附录 用学术支撑思想,用思想传递时代——韩庆祥教授访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针对德国青年著作家和一些年轻的德国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套语的误解,而且用这种套语来把自己相当贫乏的历史知识快速构成体系的做法,恩格斯明确强调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诀窍。”①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在本质上不是公式、教条、套语和标签,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的哲学作为一种研究问题和考察人的生活世界的方法,主要包括价值原则与科学原则的统一、整体分析与层次分析相结合、逻辑分析与历史考察的一致、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的融合和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并用等方法,但最基本、最核心的,是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方法。他在分析和研究问题时,既是力图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的根源来理解事物,其科学精神非常鲜明,又倡导对这一事物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和导向,其人文精神十分突出。马克思所坚持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注重“应有”与“现有”的辩证关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活动,就其基本方面,主要是围绕应有与现有的关系进行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基本评价是:现存制度的唯一原则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非人化”。②马克思渴望和追求着人道理想,因而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都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批判现实世界中,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理想,而要实现“应当”的理想,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