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在社火曲中出生、在社火曲中成长、读书生活、社火台柱子、告别荏掌村、初到南仓村、鞭挞财主、救治红军伤员、创作歌谣、编写小戏、任南仓村村长、编排《张九才造反》、编导《减租》秧歌剧、歌唱刘志丹、创作《十二月忙》等。
在中国革命,陕甘宁边区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特殊年代。那时候在残酷的抗战和国内战争的严峻形势下,我党的边区不仅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也火红繁荣,革命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的高度。在民间文化方面,庆阳县州里铺的“社火头”黄润、环县的农民歌手孙万福、新正县的农民歌手汪庭有、新宁县的刘志仁,这四个代表人物的艺术成就各有千秋,都为革命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载入史册的群众文化领物。其中,孙万福编唱的《咱们》和汪庭有编唱的《绣金匾》,早已成为我国革命歌曲中的经典;黄润的秧歌剧《减租》还演到了延安,他们都应邀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黄润、孙万福、汪庭有三人皆获“甲等艺术英雄”称号,受到了等中人的接见。而刘志仁,以他多年艺术实践而的“秧歌剧”和编创的名作《莲花舞》,以及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斩获了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的荣誉“”称号,并获得了边区政府颁发的“新秧歌运动的旗帜”奖状。大会期间,等中人观看演出并接见了他们。还送给刘志仁一条在当时珍贵的毛毯。刘志仁献给中国舞蹈界的《莲花舞》,经名家加工完善改为《荷花舞》,该节目一直传演至今,入选“中华20世纪舞蹈经典”。中国舞协还以《荷花舞》为名,设立了“中国舞蹈荷花奖”,这是中国舞蹈比赛的奖项。庆阳,也因为一个民间社火艺人刘志仁、一支久盛不衰的《荷花舞》,在2002年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荷花舞之乡”。
这本书是写刘志仁的,它是庆阳革命年代民间艺术领物的部传记,这就显得独到而珍贵。庆阳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根植于黄土地农耕文明的民间民俗文化,皆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括《荷花舞》在内,在刺绣、民间剪纸、皮影道情、徒手秧歌、泥塑石雕等方面,都超群出众,多有被中国民俗学会以“乡”命名,其传承之人和传世之作灿若星河,刘志仁和他的《荷花舞》就是其中的一颗。由于刘志仁▁▁秧歌剧——荷花舞是三位一体的,所以这部传记在构思上,始终以耍社火、跑故事、扭秧歌为轴线,既串起了刘志仁大喜大悲的人生,又写出了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传记显示,刘志仁就是为社火秧歌而生的,也是为社火秧歌而活的,他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书中大量地引用了当年社火秧歌唱词、民歌、民谣,尽管有些较冗长,但刘志仁和乡产党的热爱,对边区政府的信赖,对各项方针政策的拥护,对新生活的向往,那种水融的干群、军民关系、边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通过书中的唱词歌谣,反映得真实生动、感人至深。在当时,社火秧歌成了“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为什么一个农民“社火头”,也仅是组织群众演出了一些民间社火秧歌节目,却被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授予“”“新秧歌运动的旗帜”这样的荣誉,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从文艺创作的特点讲,当年《解放日报》报道介绍群众秧歌典型的文章《刘志仁和南仓社火》结的四点:“一、唱的都是实情;二、敢于突破旧的形式,创造新的形式;三、从实际出发,不夸张;四、注意歌词的口语化和适合地方习惯。”评价贴切也重要。在本书从
……
着时间流逝,知情人大都故去,采访成了一件十分艰难的工作。几位作者寻找资料殊为不易,他们多次深入刘志仁家乡荏掌村、南仓村调查采访,走访了省、市、县许多文化艺术工作者,网上购买新秧歌时期的书刊资料,并且一头扎在庆阳市档案馆里,一张不漏地翻阅了1942年至1947年的《解放日报》,收集新秧歌运动文化史料,这种精神着实令人感动。甘肃日报原编冯兴儒老先生曾感慨地说,真令他“始料未及”,我认为这是真心的,也是真实的。几位作者调查采访的艰苦曲折过程不必我说了,读者从《后记》中自然可以体会到,这也应了民间的俗夫不负有心人”。虽然以传记文学的标准要求,书中还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该书史料丰富,立意深远,是一本难得的研究陇东新秧歌时期文化的史料书籍,对于人们深入了解庆阳革命历史和民间民俗文化、弘扬老区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向“新秧歌运动的旗帜”刘志仁表示深深的怀念!
向为庆阳文化艺术做出贡献的民间艺人和文艺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
高梅庆, 阳市文化馆研究馆员、庆阳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舞蹈家协会理事、中国评论家协会音乐舞蹈专业评论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博艺, 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曲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出版作品一百五十多万字。王立身, 曾担任庆阳文化馆副馆长、庆阳市图书馆副馆长, 《庆阳图书志》主编。著有《岐黄医学史话》《岐黄文化联苑》等。
一、在社火曲中出生.
二、在社火曲中成长..
三、读书生活…
四、社火台柱子.
五、告别荏掌村…
六、初到南仓村.
七、鞭挞财主…
八、救治红军伤员.
九、创作歌谣.十、编写小戏
十一、任南仓村村长
十二、编排《张九才造反》
十三、编导《减租》秧歌剧
十四、歌唱.
十五、创作《十二月忙》…
十六、编导《张生戏莺莺》…
十七、以新秧歌推动各项工作.
十八、创作《跑红灯》.
十九、开垦“社火田”
二十、应邀赴马栏
二十一、接到通知上延安.
二十二、不期而遇…
二十三、扭着秧延安
二十四、出席文教大会·
二十五、受到周扬器重·
二十六、《莲花舞》独放异彩
二十七、接见
二十八、载誉归来
二十九、来了鲁艺小分队·
三十、周扬来信并赠画
三十一、歌唱新生活…
三十二、辞别人世
尾声…
附录1:“社火头”刘志仁()…
附录2:刘志仁和南仓社火(马可清宇)·
附录3:追思《荷花舞》(陈光)
后记
一、在社火曲中出生
1910年正月十五,宁县盘克镇荏掌村仍然是一派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景象,刘家祠堂聚集着族里的老老少少,大人们喜笑颜开,娃儿放着炮仗,兴高采烈地追逐嬉戏。一杆杆彩旗迎风招展,“哗啦啦”作响。锣鼓声震天动地,沟沟洼洼的“崖娃娃”发出回声热烈的响应,传出很远很远。
这天夜晚,东山升起明晃晃的月亮,撒一地的玉辉,山村家家户户大门前纸糊的灯笼亮了起来,大红灯笼在夜风里“嘟溜溜”地旋转着,闪闪烁烁。几个村庄的社火队敲锣打鼓,朝着荏掌村的刘万铎家赶去,唱一路社火小调,撕下一路欢乐。
刘万锋家有良田几十亩,又开了一个小药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刘逢杰受父亲影响,从小就爱耍社火,耍得久了还能编些社火杂耍节目和社火唱词,颇得乡亲们的赞誉。这天晚上,他请了周围村庄的五胞社火来闹元宵。偏僻的子午岭人烟,一个村庄离一个村庄好十几里路。这不,刘万铎为远路赶来的社火队备下了丰盛的酒菜。其实,他每年都这样,知道大家的肚子肯定饿了,让他们吃好喝好,耍社火才更有劲头和兴致。
刘万铎家的场院挤满了看社火的人,人们的竿头挑着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灯笼,有龙灯、虎灯、狮灯、鱼灯、鹤灯、麒麟灯、蝴蝶灯、荷花灯、梅花灯、西瓜灯、绣球灯……这些灯笼把刘万铎家照得如同白昼。
开场社火《跑旗》,阵容整齐,气势磅礴,彩旗猎猎。锣鼓声震天动地,武士执戟仗剑威风凛凛,喝杀声阵阵,仿佛把观众带入了杀气腾腾的古沙场。军令官吹着哨子,挥动令旗,打出旗语,旗阵一环套着一环,“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天地人三才阵”“四门走地阵”“五方五地阵”“南斗六郎阵”“北斗七星阵”“八卦扬子阵”“九阳星光阵”“十面埋伏阵”,五支旗队不断地变化着队形,如长龙盘绕穿插,舞姿刚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