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衡,但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以实现相衡是区域发展的长远目标。因此,构建“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能有效减少各自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内耗,实现区域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本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探讨“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驱动机理,通过建立跨区域协同度测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协同度测算模行实证分析,运用协同学原理及Agent决策技术构建“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根据合作与竞争模型建立策略联盟以寻求网络结点间佳的联动机制,并提出了“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行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熊小刚
1982年生,华中科技大学行政管理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江西财经主讲教师、优秀青年学术人才、第三批百人计划(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社联首届省情研究特聘专家,江西省信息决策咨询专家;江西省科技厅、南昌市科技局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科技创新政策、区域发展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主持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中国软科学》《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江西省委政研室(改革办)、江西省、江西省科技厅、南昌市委政研室、南昌市科技局等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撰写的政策咨询报告得到多位的肯定性批示。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研究方路线
1.5本书与创新之处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启示
2.1区域
2.2生态经济理论
2.3科技创新理论
2.4对本书的相关启示
第3章“中三角”发展战略的演变展
3.1“中三角”发展战略的演变
3.2“中三角”区域范围的界定
3.3“中三角”区域合作展
第4章“中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的现状分析
4.1“中三角”区域科技资源的分布情况
4.2“中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
4.3“中三角”区城科技合作的主要成效“
第5章“中三角”区域科技合作的
5.1政府间跨部门协调机制
5.2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5.3科技创新协同服务机制
5.4科技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第6章“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6.1“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
6.2“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
6.3“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问题
第7章“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实证分析
7.1“中三角”三大子区域创新网络协同度的测算
7.2“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驱动机理
7.3“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变
7.4构建“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8章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经验借鉴
8.1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经验
8.2珠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经验
8.3京津冀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主要经验
第9章生态文明视阈下“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策略
9.1生态文明建设对“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测度
9.2“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
9.3“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主要特征
9.4“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框架结构
9.5“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联盟机制
第10章生态文明视阈下“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发展对策
10.1“中三角”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发展体思路
10.2大力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深化“中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合作
10. 3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中三角”创新主体的对接与转化
10.4产业集群错位发展,提升“中三角”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10. 5立足生态文明建设,“中三角”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第11结与展望
11.1研结
11.2不足之处
11.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中部崛起”战略规划的持续推动下,中部六省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并逐渐形成了若干个各具的发展区域,如长江中游经济区、皖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等。其中,长江中游经济区①的区域覆盖面和规模大,囊括了“一江两湖”(长江、洞庭湖和鄱阳湖)以及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试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个区域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增长极的“中三角”经济区,其远景规划意在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魏后凯、成艾华,2012)。现实情况表明,“中三角”的区位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涵盖了两个“”试验区和一个生态经济区,共同承担着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使命(徐顽强、段萱,2014)。“中三角”区域一江串两湖,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防线,对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是水生态具有的战略作用。因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试验区和都阳湖生态经济区都位于“中三角”区域的现实布局决定了“中三角”区域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受到牛态经济指标的硬约束,必然要走集约型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发展目标来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建设试验区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全国建设的示范,建设具有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型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保障区。可见,三大区域规划的发展目标都对生态环境指标提出了硬约束,三者又同处长江中下游,拥有东湖、洞庭湖、鄱阳湖三大湖泊,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既要余山银山,又要”的长远目标,是其面临的共同问题。就生态经济的类型而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经济主要涉及的是城市生态和工业生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则主要是自然生态和农业生态。无论是哪种生态类型,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工业经济和提升城市化,必须走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可持续的协调发展之路。然而,随着“中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力,区域资源保障能力薄弱、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等问题将对区域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党的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目标,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五位一体”的重要地位,彰显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年来,国家先后批复了13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20个纳入区域规划的经济区,其中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被明确定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导示范区,而这三大区域正是“中三角”的核心地带。因此,“中三角”区域理应走在“生态文明建设”前列,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并为其他地区作出表率和提供有益经验。“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步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要“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崛起,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