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意识工程;如何抓住人工智能僵尸:机器的意识测试;你能与人工智能融合吗?心智扫描;充满奇点的宇宙;你的心智是软件程序吗?
你能与人工智能融合吗?
如果你觉得利用微型芯片对大脑进行增强的这个想法令人坐立不安的话,我不会觉得惊讶,因为我跟你一样。就在我写下这篇引言时,我的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大概正在跟踪我的位置,收集我的声音,记录我的网络搜索内容,并将这些信息出售给广告商。我觉得自己应该已经关闭了这些功能,但我无法确定这一点,因为编写这些应用的公司将关闭跟踪的流程设置得非常曲折晦涩。如果编写人工智能的公司连在当下都无法尊重我们的隐私,那么当你内心深处的想法被提取并转换到芯片上,甚至可以在互联网某处访问到的时候,这些数据又会遭到何种滥用呢?
但先假设关于人工智能的监管有所进步,如果我们可以保护自己的大脑免受黑客和贪婪公司的侵害,那么眼看着周围的人获益于大脑增强技术,你会大概也会感受到它的吸引力。毕竟,如果与人工智能融合可以让你获得超级智能,从根本上延长寿命,那么它岂不是远远好于另外一种选择,也就是大脑和身体无法避免的衰退?
人类应该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这个想法在今天相当流行,既作为避免人类在职场上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手段,也作为通向超级智能与永生的途径。例如马斯克□近就评论道,人类“通过某种生物智能与机械智能的融合”就能避免被人工智能取代。为此,他成立了一家名为Neuralink的新公司,它的初始目标之一就是开发所谓的“神经织网”(neural lace),也就是一种可以通过注射植入的网状材料,用以直接连接大脑与计算机。人们认为神经织网与其他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脑增强项目能将大脑中的数据无线传输到个人电子设备,甚至传输到拥有庞大计算能力的云端。
但马斯克的动机也许并非大公无私。他正在推动一系列利用人工智能增强大脑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希望解决的正是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本身制造出来的问题。也许□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大脑增强项目确实有好处,但要知道答案,我们需要摆脱目前的狂热。从决策者到公众,甚至连人工智能研究者自身,都应该更充分地理解其中利弊。
例如,假设人工智能无法拥有意识,那么如果你用芯片代替了大脑中负责意识的那些部分的话,你就不能作为有意识的存在而活下去了。你会□成哲学家所说的“哲学僵尸”,只是你先前自我的一个无意识的模拟品。此外,即使用芯片代替大脑中负责意识的部分不会让你□成哲学僵尸,但激进的大脑增强项目仍然有重大风险。如果你历经过多□化,□后□成的那个人可能不再是你自己。选择大脑增强的人也许会在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结束掉自己的生命。
在我的印象中,许多支持激进大脑增强的人都没有理解到,你在增强之后可能不再是你。这些人通常倾向于认同“心智相当于软件程序”这种对心智的理解。对他们来说,你可以对大脑的硬件进行根本性的增强,但同时仍然运行相同的程序,所以你的心智仍会存在。正如计算机上的文件可以任意上传下载,你的心智作为一个程序,也可以上传到云端。这就是技术狂热爱好者的永生之路——心智将□□身体而存在,这种存在可谓某种全新的“来世”。虽然这种关于心智的观点作为某种技术形式的永生可能非常吸引人,但我们会看到它其实有着深刻的缺陷。
所以说,如果几十年后你走进心智设计中心或者仿生人商店,要记住你购买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因为某种深刻的哲学理由而不管用,购买时要考虑风险。但在我们认真考虑这个可能性之前,你可能会觉得这些问题会永远停留在假设层面,因为我错误地假定了以后会开发出足够精巧的人工智能。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这些东西会成为现实呢?
苏珊·施耐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合设的巴鲁克·布隆伯格讲座教授,也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人工智能、心智与社会研究组的领导者。她的工作曾登上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史密森尼博物馆、福克斯电视台、美国历史频道等媒体。她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资助的一项为期两年的项目中对超级人工智能进行了研究。此前,她曾于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发针对人工智能意识的测试。她的著作有《思想的语言》、《布莱克韦尔意识研究指南》及《科幻与哲学》。
译者介绍:方弦,留法博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