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18章,其中第一章为总述,第二至第十八章收录宋纤、祈嘉、索袭、郭荷、郭瑀、刘昞、索敞、宋繇、宗敞、张湛、段承根、阚骃、程骏、赵柔、阴仲达、张斌等17位学者的生平事迹。本书以传世文献《晋书》《宋书》《北史》《魏书》《资治通鉴》《十六国春秋辑补》等为主要参考资料,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精练的语言为五凉时期的著名学者立传,讲述了五凉故事,弘扬了凉州文化。本书融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序言
戴卫红
在甘肃西北部,有一片土地肥沃丰美、水量充沛的带状区域,它东起乌鞘岭,西抵星星峡,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全长约一千公里,宽度从几公里至二百公里不等。它整体形状如带,又位于黄河以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这一片土地,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在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润下,环境适宜,地广民稀,水草丰富宜畜牧,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在此产生了交集。《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在古老的地理名著《禹贡》中,这块土地被划为“雍州”所辖。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年),武帝“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改雍州曰凉州。在这片土地上,匈奴和汉曾经常年交战。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浑邪王归汉后,他的部众被安置于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五郡塞外,称为“五属国”。因为“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匈奴在失去河西时,有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这块匈奴故地空置后,汉朝“稍发徙民充实之”,在这块土地上设置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分置张掖、敦煌郡,这就是有名的河西四郡。《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汉武帝置四郡“以通西域,绝南羌、匈奴。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共有71270户,280231口,这些人口很多都是从内地迁徙而来。
在汉朝与匈奴战争防线上的边境要塞,吏员要处理上下往来的公文文书,要识字认数,因此《仓颉篇》《急就篇》《九九》等识字教育的教材也随入凉州。如今分布在河西走廊上的多个烽燧遗址中,不仅出土了各种各类的文书,还有《论语》等倘家的经典。而那些从内地迁徙来此的人带来的,不仅有丰富的劳动力,的农耕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有儒家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汉活跃在凉州地区的士人,除了“外来避乱之儒英”——寓居凉州的内地学者,也已出现“本土世家之学术”。比如北地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人公孙昆邪,汉景帝时曾任典属国,吴楚七国之乱时曾参乱,著有阴阳学著作《公孙浑邪》15篇。
两汉时期,这一片土地上的很多地方官员,文上颇有建树,在《汉书》中也留下了美名。他们“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此政宽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在这片土地上,因为的地理环境,东西人群、不同族群杂居,不同生活和文化在此地相互碰撞和交流,地方官员施政仁厚,儒家文化在此芽并蓬勃发展。
一、两汉凉州的儒学文教
1957年7月,一个火热的日子,考古工作者在武威凉州区新华乡磨嘴子汉墓群发掘了一座编号为6号的夫妻合葬汉墓,清理出了480枚木简,其中469枚为《仪礼》简,11枚为日忌、杂占木简。这一消息,惊动了远在北京的考古,他们派出了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前往兰州,协助甘肃省博物馆整理武威出土的汉简。这一消息,也如同当时的天气一样,让学术界和社会对《仪礼》这部儒家经典的讨论火热起来。
那么,《仪礼》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土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儒家礼制的汇编,共17篇,主要记载的是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方面的礼仪制度,可以说这部书是当时士人的礼仪行为准则和社交指南。
为何这一简册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随葬的469枚《仪礼》简,共27298字,记载了《仪礼》17篇中的《土相见》《特牲》《少牢》《有司》《燕礼》《丧服》等篇。它的抄写时代可能在西汉中晚期,是目前所见《仪礼》古老的写本。它们不是墓葬主人死后陪葬的明器,而是墓主人生前阅读、诵子。简文用毛笔书写,虽然抄写的人不是当时的大学者、大书法家,但是字体波磔规范而美观,线条劲健又富弹性,笔法迅急而奔放,处处体现出自由稚拙的古雅隶韵。尤其珍贵的是,每一篇文章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篇题和顺序,像这样完整的典籍简在出土汉简中极为少见。
其余的日忌木简中,有一枚正面记载着“口口口不乏蹇人买席辟王庚河魁以祠家邦必扬”,背面记录着“口年四月四日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斛六”,这里的“文学弟子”就是学官弟子之异称,与博土弟子名例相同。《仪礼》简册和其他陪葬品,透露出墓主人深通儒家礼经,有可能是西汉末期武威郡的学官。
1959年秋天,在磨嘴子18号汉墓内出土了一根松木彩绘鸠杖,这是汉代儒家尊老养老的实物。《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杖,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这根鸠杖上还系着10枚东汉明帝时期颁发的王杖诏书令木简。“王杖”特赐给高龄老人的“鸠杖”,王杖简规定赐给满七十的老人王杖给以保护,可以出入衙门并行走驰道的旁道,有侵辱者罪同“大逆不道”。
1981年,又是在武威,新出土了“王杖诏书令”木简26枚,书写时间为西汉成帝元延三年(前10年)左右,内括汉成帝发布的尊敬长老、抚恤鳏寡孤独废疾者和赐高年者王杖及处治吏民殴辱王杖主的诏令。王杖诏令简牍文书和木鸠杖实物的发现,说明汉代尊老养老、抚恤鳏寡孤独废疾者的诏令已在河西贯彻执行,儒学思想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老病死等方方面面,在河西这块土地上展,并广
为传播。
……
五凉有名的儒家学者大多还受到玄学的影响,如本书中的郭瑀便是一位“口咏黄老”的人物,刘啊、程骏对老庄之学诚心倾服。前凉末主张天锡在玄学方面也颇有素养,《世说新语·言语篇》记录他与东晋名流王坦之对答如流的故事,很然为《老》《注》《易》“三玄”的行家里手。西凉李治国思想前期以儒学为主,后来逐渐重视玄学思想。建初元年(405年),李造使向东晋上表说:“使义诚著于所天,玄风扇于九壤,列命灰身,陨越慷慨。”所谓“玄风”,便是清静无为的教化。他向东晋表达了忠义款诚,想要使东晋皇帝清静无为的教化传达到西凉乃至九州。李还在《述志赋》中回顾自己年少时潜心学以来的典籍,反复钻研礼书,崇尚儒家经典;为官后,却羡慕庄子的旷达,不为礼法所屈;尊崇渔父的持守其真,而不“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赞同隐者长沮、桀溺与其从政不如避世的选择。到李晚年,发出了“涉至虚以诞驾,乘有舆于本无,禀玄元而陶衍,承景灵之冥符”的感叹,在历经艰险之后,终归“虚无玄元”的道家情怀。学术和国家治理互为影响,李后来治国兼综儒玄,而蔚为儒宗的刘晒学综儒玄,为《周易》《人物志》《黄石公三略》等书作注。其中《周易》为“三玄”之一,《人物志》为品鉴人物才行的玄学著作,《黄石公三略》为道家兵书。后来沮渠蒙逊称他为“玄虚先生”。
五凉时期,佛教已在河西传播,前凉、北凉等国君都极为推崇佛教,在姑臧开辟了佛经的译场。儒学、玄学、佛学相互交叉影响,这种情形跟江南东晋王朝的学术背景十分相似。
在这种兼容的学风下,五凉政权中的儒士著述十分丰富。据不统计,在《晋书》《十六国春秋》以及其他典籍中,有记载的前凉学者9人有多种著作,分别为索袭“著天文地理十余篇”、宋纤《论语注》、郭瑀《春秋墨说》《孝经错纬》、祁嘉《二九神经》、阴澹《魏纪》十二卷、张谘《凉记》八卷、索晖《凉书》、索绥《凉国春秋》五十卷、刘庆《凉记》十二卷。后凉学者2人、2种著作,分别是段龟龙《凉记》十卷、张资《凉记》十卷。南凉学者郭韶《托跋凉录》十卷。西凉、北凉学者4人、17种著作,分别是刘昞《(三史)略记》八十四卷、《惊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又为《周易》《伟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注》作注;赵敢《河西甲寅元历》一卷、《甲寅元历序》一卷、《七曜历数算经》一卷、《阴阳历术》一卷、《赵敢算经》一卷;阚骃《十三州志》十卷、《王朗易传注》;宗钦《蒙逊记》十卷、《凉书》十卷。另外还有一些没有留下著者的作品。在这些著作中,史学类的书籍13种,所占比重大;经学类2种;天文历算类5种;地理类1种;兵家类1种;不明类别者1种(《二九神经》)。本书中五凉时期的名儒,如宋纤、郭瑀、祁嘉、索绥、刘晒、阚骃等,各有所专攻,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著述。
五凉的儒学不仅在凉州一地得到蓬勃的发展,而且还东传至刘宋、北魏,影响到后来儒学的发展。北凉的儒学典籍在正史记载中次东传至江南王朝,是在刘宋元嘉十四年(即沮渠牧键义和五年,437年)。《宋书》记载:沮渠牧键向南朝的刘宋奉表献方物,“并献《周生子》十三卷,《时务论》十二卷,《三略》二十卷,《俗问》十一卷,《十三州志》十卷,《文检》六卷,《四科传》四卷,《敦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汉皇德传》二十五卷,《亡典》七卷,《魏驳》九卷,《谢艾集》八卷,《古今字》二卷,《乘丘先生》三卷,《周髀》一卷,《历三合纪》一卷,《赵酸传》并《甲寅元历》一卷,《孔子赞》一卷,合一百五十四卷”。北凉呈献给刘宋王朝的154卷典籍括经学、史学、地理、文字学、天文、历法、算学等各个方面。河西政权这样大规模地向江南政献图书的事例,在北方十六国时代乃至其后的北朝时期都是仅有的,这可以说得上是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的次大规模东传。
五凉时期,凉州本土学者也是灿若群星,是各大“河西著姓”,他们不仅是政治上的中坚,也是文化学术界的英才。如本书中的主人公宋繇、张湛、段承根、刘昞、阚骃、赵柔、索敞、阴仲达等,都对恢宏河西儒学有重要贡献。北魏太延五年(439年),魏军破姑臧,沮渠牧犍降,北凉亡。《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中记载:“(太延五年)九月丙戌,牧键兄子万年率麾下来降。是日,牧键与左右文武五千人面缚军门,帝解其缚,待以藩臣之礼。收其城内户口二十余万,仓库珍宝不可称计……冬十月辛酉,车驾东还,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本书中的敦煌索敞、张湛、阚骃,武威段承根,金城赵柔、宗钦,流寓到河西的程骏,河内常爽等声名的河西士人赫然在列。姑定后,北魏王拓跋不镇凉州,以阚骃为从事中郎。太武帝夙闻刘昞大名,拜刘昞为王从事中郎。常爽人魏后,在魏城开馆授徒,为北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江强入魏后,献经史诸子千余卷,拜中书博士。其子江绍兴,在北魏掌国史二十余年。其孙江式,精于古于书法,著有《古今文字》四十卷;在北魏迁都洛阳后,连洛京各宫门上的匾题等,也交由他书写。阴仲达、段承根等人,均以文学才识知名,才堪著述。人魏后,崔浩说他们“二人俱凉土才华”,因此,令“同修国史”。《魏书·儒林传》一共有12人的传记,除1人为天水人,2人为安定人,2人为金城人外(均在今甘肃境内),余7人中5人为敦煌人,2人为武威人。在这一卷的结尾,史臣称赞以上凉州名儒“通涉经史,才志不群,价重西州,有闻东国,故于流播之中,拔泥滓之上”。
北魏灭北凉后,河西文化随着大批的儒家名士到了北魏,这是河西儒学第二次大规模东传,了北魏拓跋氏吸收文化程,对后来中原的文化复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胡三省在《资治通鉴》的注中说:“魏之儒风凉州之后始振。”直到隋唐大一统时期,河西文化成为隋唐文化制度的重要一源。这便是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所指出的:“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日(北)魏、(北)齐,二日梁、陈,三日(西)魏周。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一支派。”
五凉时期,诚如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一样,凉州地区得以“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荟萃于凉州的名儒们,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可观的文化财富。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溯源略论稿》中又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比)魏、(比)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
如今,徜徉于武威文庙,古柏青槐,遮天蔽日,清静幽雅,别有洞天,文昌宫桂籍殿中“解增四垣”“文明长昼”“聚精扬纪”“辉腾七曲”“云汉天章”画额,都在一一讲述着名儒们的风采……
摘要
宋纤:山中隐士,人中之龙
宋纤(约273-355年),字令艾,一作令文,敦煌效谷(今敦煌市东北)人。前凉学者和教育家,受教弟子达三千余人,著有《论语》注及诗、颂数万言。宋纤隐居不仕,不慕,才学广博,品行高洁,《晋书》为其立传,永载史册。敦煌宋氏,尚武崇文
宋纤所在的敦煌宋氏本来是尚武世家,从西晋初年的宋质身上,明显就能看到勇武善战的影子。西晋初年,宋质任敦煌曹,他立令狐丰当敦煌太守,起兵反叛西晋。凉州刺史杨欣派兵攻打宋质,结果反而被宋质打败,可见宋氏家族一出场便是以武力见长。
在前凉政权中,宋氏家族人物担任了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但多任职武将,参与过前凉的多次重大军事行动,在前凉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前凉张轨初到凉州,便“以宋配、阴充、氾瑗、阴澹为股肱谋主”。当时宋配任职司马,是张轨治理河西的重要辅佐力量,参与定鲜卑叛乱息张镇、张越内乱,保卫西晋朝廷,征讨秦州刺史裴苞等一系列战争,屡,奠定了宋氏家族的基业;宋毅任职都护、威远将军,在张轨时,曾参与定金城太守胡助以及焦秘、陈安的叛乱;宋辑任职扬烈将军、中坚将军,在张骏时期,参与征讨秦州;张重华统治时期,后赵军攻抱罕,宋修曾参与保卫抱罕之战;张重华统治时期,宋矩“慷慨有志节”,任职宛成都尉。后赵军攻时,宋矩大义凛然地说:“辞父事君,义不立,当守名节。矩终不肯背主偷生于世。”于是自刎而死。上述一系列人物事件,体现了宋氏家族尚武忠义之家族门风。
但从前凉后期开始,宋氏家族逐渐从武力强宗向儒家世族转变。宋纤便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儒家学者。
隐居酒泉,讲学授徒
从张轨开始,前凉统治者普遍采取礼遇士人、重视知识分子的政策。统治者积极实施振兴文教的举措,对民间学术文化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社会注重文化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前凉时期,民间教育家和学者一批接一批地相继出现,以民间讲学授徒与著书立说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学术活动十分活跃。民间学术文化活动与官方学术活动相得益彰,互相补充,形成了教育多元化的格局,共同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当时,隐居乡里、传道受业兼以著述的学者很多,宋纤便是其
宋纤天资聪慧,少年时即有远大的志向,但他并没有像家族其他子弟一样驰中之一。马试剑,研读兵书,而是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即弃武从文,苦读儒家经典,刻苦求学。由于年代久远,宋纤少年时求学的情况史籍没有记载,但定然是勤奋有加,学而不厌。他为人低调,宁静淡泊,不喜欢交结,不愿意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世俗之中,而是选择另外一种学方式,隐居于酒泉南山,“少有远操,沉靖不与世交,隐居于酒泉南山。”
知识分子隐居不仕的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晋书·隐逸传》说:“古先智士体其若兹,介焉超俗,浩然养素,藏声江海之上,卷迹嚣氛之表,漱流而激其清,寝巢而韬其耀,良画以符其志,绝机以虚其心。”大意是古代的明智之士耿直超俗,涵养他们自己浩然的素性,把声迹隐藏在江海之上、尘嚣之外,漱流枕石来激发自己的情操,卧眠于巢穴之地以藏匿自己的光彩,而用高明的谋划来合乎自己的志向,断绝俗尘使其心灵虚空。这段话其实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于隐逸现象的理解和认知。先秦时期就存在的隐逸现象,历经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比之前增多了。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一系列的动乱战争,以及尖锐的社会矛盾,造成知识分子在兵荒马乱之下出仕日益不易的局面。那时,知识分子选择退隐,这种洁身自好的行为还受到社会赞誉,俨然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因此,宋纤选择隐居,自然也就让人理解。
宋纤:山中隐士,人中之龙·
祈嘉:博通经传,教授不倦·
索袭:游思阴阳,硕德名儒…
索紞:明阴阳天文,善术数占候
索绥:以著述,乐侯·
索敞:专心经著,传延明业
郭荷:明究群籍,特善史书
郭瑀:精通经义,雅辩谈论
刘昞:德冠前世,蔚为儒宗
段承根:机辩巧思,才堪注述
阚骃:博通经传,经目则诵
宗敞:西方之英俊,命世之杰才
张湛:儒术高行,为时宗师·
宋繇:衔胆自厉,雅好儒学·
常爽:笃志好学,博闻强识·
常景:朝章言归,俸禄无余
程骏:机敏好学,举一反三
赵柔:一诺千金,知名河右
阴仲达:文学知名,凉土才华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