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是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其特点是体系新颖、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分绪论与专论两大部分。绪论全面介绍了《四库全书》的内容及分类体系。专论分为《周易》、道家、佛教、《四书》、司马迁、司马光、中医及学案等八大专题。力图全方位、多视角地探索中国文化的内涵,皆在述《四库全书》之要,弘中华文化之道。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可供高等学校通识课程作为教材使用,也是广大文史爱好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分绪论与专论两大部分。绪论全面介绍了《四库全书》的内容及分类体系。专论分为《周易》、道家、佛教、《四书》、司马迁、司马光、中医及学案等八大专题。力图全方位、多视角地探索中国文化的内涵,皆在述《四库全书》之要,弘中华文化之道。 《四库全书》,谈何容易!中国文化,谈何容易!《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谈何容易!笔者承担此门通识课程,已多历年所,每谈之余,深感不易!个中三昧,非亲身经历者绝难体会。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节 《四库全书》概说
一、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二、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大工程
三、《四库全书》的丰富内容
第二节 经部概说
一、经部之扩充
二、经部类目之确定
三、经部类目解读
第三节 史部概说
一、史部类目之确定
二、史部类目解读
第四节 子部概说
一、子部类目之确定
二、子部类目解读
第五节 集部概说
一、集部类目之确定
二、集部类目解读
推荐书目
思考题
第二讲 《周易》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周易》概说
一、易含多义
二、《易》更三世
三、《易》之内容
四、《易》之流传与派别
第二节 卦辞奥义
一、元亨利贞
二、亨之本义
三、卦辞类别
四、祭祀真相
五、本节结论
第三节 《易》为君子谋
推荐书目
思考题
第三讲 道家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道家概说
一、道家原始
二、道家的发展历程
三、道家代表人物和经典简介
四、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道家的处世哲学
一、自然无为
二、致虚守静
三、柔弱胜刚强
四、长生久视
第三节 道家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一、道家与中国古代文学
二、道家与中国古代艺术
第四节 道家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
一、道家与天文学
二、道家与化学
三、道家与养生学
推荐书目
思考题
第四讲 佛教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佛教义理
一、五蕴世间
二、缘起论
三、因果律
四、心物不二的缘生观
五、三千大千世界
六、佛性与妄心
七、阿赖耶识
八、十二缘起的生命观
第二节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一、大小乘的区别
二、三法印
三、空与苦
四、四圣谛
五、五戒与十善
六、六度与四摄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推荐书目
思考题
第五讲 《四书》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四书》概说
一、《论语》概说
二、《孟子》概说
三、《大学》概说
四、《中庸》概说
第二节 《四书》的汇集、定名、次第与结构
一、《四书》汇集与定名的过程
二、《四书》汇集定名的学术史意义
三、《四书》的次第与结构
四、对于《四书》次第结构的认识
第三节 《四书》与中国古代社会
一、《四书》与古代帝王
二、《四书》与古代科举
三、《四书》与古代学校教育
四、《四书》与古代学术
五、《四书》与百姓生活
推荐书目
思考题
第六讲 司马迁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司马迁其人
一、读万卷书
二、行万里路
三、干父之蛊
第二节 《史记》其书
一、本纪
二、表
三、书
四、世家
五、列传
第三节 司马迁的历史地位
一、历史学家
二、哲学家
三、思想家
四、文学家
推荐书目
思考题
第七讲 司马光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司马光的生平
一、司马光人格的形成
二、司马光的坎坷仕途
第二节 司马光的著述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的诗文
第三节 司马光的历史地位
一、史学家
二、政治家
三、思想家
四、编纂家
参考文献
推荐书目
思考题
第八讲 中医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中医四大经典
一、《黄帝内经》
二、《难经》
三、《伤寒论》
四、《神农本草经》
第二节 中医哲学与中医养生
一、阴阳五行学说
二、医易会通学说
三、五运六气学说
四、中医养生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推荐书目
思考题
第九讲 学案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学案概说
一、学案小史
二、何谓学案
第二节 学案体史书的发轫之作
一、《伊洛渊源录》解题
二、《伊洛渊源录)与学案体
三、《伊洛渊源录》的价值与影响
第三节 学案体史书的完善与成熟
一、《明儒学案》的体例与特点
二、《宋元学案)的体例与特点
第四节 中国传统学术史的终结
一、《清儒学案》解题
二、《清儒学案》与道统史观
推荐书目
思考题
后记
(三)对(资治通鉴)的评价
关于《资治通鉴》一书的史料价值,唐长孺有过精确的评价:“由《秦纪》至南北朝各《纪》,所用史料(含《考异》)多见于现存其他史籍,《通鉴》独有的史料很少。隋唐五代各《纪》,所用史料近半不见其他史籍,为《通鉴》独有。所以《通鉴》后半部的史料价值高于前半部;尤其有关政治史的资料,价值重于两《唐书》。”②柴德赓对《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也颇为肯定:“一方面由于搜集的史料丰富,凡是宋朝人能看到的材料,司马光都有;一方面由于审查材料认真,材料比较正确……具体来说,三国以后至隋的史料价值胜于战国秦汉,而唐五代的史料价值又胜于三国以后至隋的一段。所以,研究唐五代的历史材料,《通鉴》是最能够抓住要害之处的。”③
关于《通鉴》全书,历来评价甚高。南宋乾道之际曾经“显道以忠言辅上”的太史员兴宗称赞《资治通鉴》为资治之“杰作”:“或谓先正司马子曰:‘众人虽尚子书,惜乎言虽多而太迂也。’司马子曰:‘圣人之言似乎迂,高而不能卑也,奥而不能迩也,是以龃龉而或穷,子患不迂耳矣。’呜呼!司马不患众谤而自患其学,不畏众言而畏圣言,是以在元丰之际,劳形怵心,驰骋上下千载间,讨正诸史,当时未免病乎迂也。故深研穷谛,于是时有是事善可法而恶可戒,然后取之,世谓之(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