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人们追捧。经过多年研究和解读,已形成独特的红学。无论是评点派、索隐派、探轶派还是秦学派,都给《红楼梦》的研究增砖添瓦,丰富了《红楼梦》的研究,有力推动了红学的发展。对于《红楼梦》,读者莫不仰视,近代以来基本如此。对于其几近完美的精神追求和至高的道德支点,读者意识也被理想化的精神层面固化。
本书写作遵循几个关键点:是摒弃道德支点,摒弃以完美性格、站在道德高度来评定人物。第二是生存支点,这个生存支点是人选择当下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三是人性,人性是超越时代的、重复的,古代有这样的,现在也有这样的。第四是理性,用贴近生活的理性来判断,而不是把《红楼梦》看得高大上。
本书的出版,使得读者不再仰视《红楼梦》在精神领域的完美,使读者觉得不必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批判,而是基于生活的必须来平视《红楼梦》中的种种,感受全新的阅读视角。
序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经典的一部,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阅读此书会对其中的诗词歌赋存在理解障碍;更大的障碍是,读者不一定拥有作者如此丰富的生活体验。正如一句话所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这种贫穷,不仅指物质上的贫穷,也指精神上的贫穷。一些读者会暗自庆幸能够读懂并理解《红楼梦》,他们感到,读懂《红楼梦》后,人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但是,没有经历过大观园式的奢华生活,怎么敢对《红楼梦》轻言理解?读懂《红楼梦》,何尝不是相对于物质基础的精神上的意淫。没有曹雪芹家族那种冰火两重天的生活体验,就说把《红楼梦》读懂并理解,这是不切实际的。
正因《红楼梦》作者亲身经历过炼狱般的苦难、流离失所的凄凉和濒临死亡的困苦,而且这种体验刻骨铭心,他才渴望通过小说人物的命运、家族的兴衰等情节重现这种苦难回忆。理解了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才可以说对《红楼梦》、对曹雪芹有一定的理解,否则,所谓读懂和理解可能都是肤浅的。
不过,并不是说人人都要经历过大观园那样的生活才能读《红楼梦》,而是《红楼梦》囊括的丰富内容,决定《红楼梦》的推广阅读工作存在一定难度。阅读《红楼梦》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如具备文史、园林、服饰等方面专业的理论知识。
《红楼梦》的内容丰富、用笔曲折、意境深远,来源或许是生活的无奈,或许是人情的冷暖,或许是情义的背叛,或许是赤诚与热忱,或许是冷漠与出卖。这些给了作者观察社会的窗口,也给了作者判断人心变化的窗口。作者体味到五味杂陈,并述之于笔端,将苦寄于乐来表达,将哭托于笑来展现,真伪混杂,虚假难辨。曹公之苦难,谁人可知?不知曹公之苦难,何以谈读懂《红楼梦》?
然而,《红楼梦》写的终究是世道,是人间,毕竟要回归到生活,回归到人。读者需要对曹公笔端的人的人性进行冷静的观察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人处事方式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不只是《红楼梦》人物中表现的善与恶,只要在有人的地方,有人的生生不息,人性的善与恶就会不断上演。
每个人出身的家庭环境和个体差异不同,所以,他为了生存下去,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采取的方式就会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社会形态下,体现在不同阶层和不同人身上,使得社会出百态,呈现众生相。在社会里,普通人仅仅为了生存下去,要克服的难题就远远多于富贵人家。
如果进行人体扫描,可以发现,千万年来,人体骨骼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事实上,人性也如此。由于笔者思维水平的局限性,无法解读《红楼梦》的全部内容,只能通过对重复闪现的人性特点进行观察,与大家分享《红楼梦》中展现的人性。通过阐述历史事件、分析文学作品及联系生活情境,观察人性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反过来认识人性,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同时也为《红楼梦》的推广阅读,增加一个新的视角或阅读思路。
在分析人性方面,笔者将结合《红楼梦》中人物的故事,并对比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讨论他们在谋求生存面前所表现的复杂人性。
《红楼梦》中家族的命运和人物的命运,不是这个群体特有的,而是在其他很多历史时期都有相似的例子,在现在也有相似性格的人物面临相似的命运。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借鉴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对我们的未来有指导作用。曹雪芹用悲伤的笔调书写曾经绚丽的生活,有了凄凉的结局,回过头来看曾经的繁华,就会显得更加凄凉!
《红楼梦》展示了贾府的荣华富贵生活,可能很少人能觉察到安逸背后的危机,实际上,贾府生活的危机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往往被眼前的美景迷惑而放松警惕,甚至堕落。当危机来临时,就失去抵御危机、转危为安的能力,随波逐流,一路败北,终从繁花似锦的天上人间跌落到举家食粥的凡尘俗世。落差之大,方显悲惨之切、忘危之痛,也见修身克己之贵。原先出生在富贵之家的人,不能想象自己也有落魄的一天,变成自己以前看不起的普通人。这不是个别剧情,而是几千年来都重复着的,只是何时落到自己身上而已!
是为序。
后记
当我敲下《平视红楼》后一个字时,我感觉到自己再次与曹雪芹先生进行了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跨越时空的。我个人的阅读体会:明代的小说中,从《三国演义》看政治,从《水浒传》看江湖,从《西游记》看神魔,从《金瓶梅词话》看市井;清代的小说中,从《儒林外史》看文人,从《红楼梦》看权贵。这些作品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写了人性,因为写得浓缩,所以是精华。用小的语言单位组合,写出无限大的内涵。
《红楼梦》无疑是伟大的古典小说,我已经数不清自己又阅读和思考了多少遍,每次阅读总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解读《红楼梦》的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和历史的厚重感,红学家的热情让《红楼梦》一直处于众星捧月式的研究中,没有降温,红粉们的激情也从未减退,因此这部伟大作品今天依然以魅力无限的风采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当下中国物质文明已经有质的飞跃,中国的综合国力地位也逐步从世界边缘走到舞台中央。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后,更加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一座丰富的宝藏,需要更多人来认识、热爱它,因为它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一个浓缩体,蕴含着超越平常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表象。历经久远依然能流传下来,并形成专门的学问研究,这就更加证明《红楼梦》的伟大。
伟大的作品往往被抬得很高很高,甚至祭上神坛,解读分析成为金科玉律,后这些金科玉律形成了围栏,而后来者又一道道地加上围栏,后将这部伟大著作变成活生生的木乃伊。看似有生命却让后来者不敢接近,将鲜活的文学作品钉在高高的丰碑上,大众读者只能仰视膜拜,难以延续文学的生命。
本书试图以个人生活的阶层视角和个体生存的必须为基本点,揭示《红楼梦》中鲜活的人性;通过揭示《红楼梦》中人物的人性,观察当下的人性,对比随着生存的需要,生活中挣扎显示的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个善于生存的人,经常会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或忧患意识。古人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红楼梦》中展示人性的复杂,哪怕遇到危险,如果提前有准备,那么有备无患仍然是应对危机的一个有效策略。《红楼梦》悲剧背后,是对美好的期望,如果人能预先了解,就不会有太多悲欢离合,会更加珍惜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
由于我个人水平所限,可能有些观点不完全正确,但这是我目前能达到的理解极限。面对一部伟大的作品,我只是从一个小点来观察,无法理解全貌而有失完美是必然的,我依然在努力挖掘《红楼梦》的精华,与读者分享。
感谢我的亲人给我的默默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是无法完成写作的;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的领导对笔者的肯定,是他们的鼓励让我有了持续写作的动力;感谢南方日报出版社的美女编辑郭海珊女士的辛苦努力,是她的修改润色使书稿表达更加流畅;感谢我身边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
再次感谢在我的身后默默支持我的亲人们!
李谋宏
2020年10月6日于广东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