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的上海形象研究在中日两国均已较早开展,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冯天瑜的《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以分析幕末日本次遣使上海的来龙去脉及参与者游记中对上海的描述、政治考察、社会观察、贸易探查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千岁丸上海行体现出的东亚文化圈的协奏与变奏,以及其历史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是幕末日本人上海游记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但是,由于选择史料较为单一,未能全面呈现幕末日本人所见上海的城市形象,更没有涉及明治日本人所见上海的状况。故此,本书在分析过程中,为避免与冯著的重复论述,重点以幕末日本另三次遣使上海的游记、岸田吟香的上海居留日记及明治游记为史料。上海是清末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缩影,无论在工商、金融、市政建设和城市近代化方面,还是在社会结构及东西人文碰撞方面,上海形象都具有典型意义。上海吴淞港、黄浦港等港口繁盛,而海防凄凉;上海县城的矮屋窄路、破旧肮脏与外国租界高楼阔道、干净卫生形成鲜明对照;生活在清末上海的人们,社会底层人群随处可见,洋人多嚣张跋扈,国人多惧怕洋人;洋人在租界掌握市政特权,在中国土地上的华人不可入的公园可谓国之耻辱。
幕末明治游记中的南京和武汉形象的研究,目前尚无标志性成果出现。南京是清末民初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符号。南京的城市交通,既有出朝阳门至明孝陵的小路,也有行驶西洋马车的江宁马路,更有火车行驶的宁省铁路。贸易方面,由于南京夹于镇江、芜湖中间,作为港口不具备传统优势,加之政治重镇不适合经贸的传统认识,明治日本人游记多认为南京商贸不振。但金陵关开关及之后津浦铁路的开通,使得南京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希望之地。南京市内商业以三山街和水西门为繁盛。生活在清末南京的人们,包括喜结外人的两江总督端方,也包括乞丐、赶脚、仆人等社会底层者,还有陪酒的秦淮歌妓。南京作为清末中国在南方的政治要地,其近代化趋向具有象征意义。宁省铁路开通,中国条城市市内轨道交通诞生。南洋劝业会召开,中国首次官方国际博览会举办,明治日本人游记中视之为推动清末中国未来发展的积极因素。
武汉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在幕末明治游记中对汉口的描述多。汉口是中国中部对外贸易转销的重要口岸,京汉铁路的开通使得汉口具备了水上东西、路上南北的现代贸易条件。汉口为贸易港口并设有租界,是有望成为东洋的大市场,被称为东洋芝加哥;汉阳铁厂颇极殷赈,代表清末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方向;武昌官办工厂和近代学堂多有设立,作为军事要地,武昌与汉口、汉阳呈三足鼎立之势。汉口设有日租界,游记对汉口租界及日本居留民之事着墨颇多。武汉成为明治日本人眼中朝向近代化的中国中部城市形象典型。
日本视角下华夷观的转变过程与日本的中国观密切关联。传统华夷观以中国为中心,以文化的向心力构筑与周边诸国的关系,是中华主义式的观念。在中国明清鼎革后,日本逐步尝试建立新的华夷观,加之日本皇国思想发展,优越于中国的日本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上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观。日本江户时代思想家佐藤信渊提出满清为夷狄,英吉利亚亦为夷狄,主张挫英吉利亚而存满清,希望中国打败英国而永远成为日本的西部屏障。日本实用主义华夷观成为指导近代日本处理与中国外交关系时的基本理念,也成为日本后来同人种同盟一括亚洲对抗欧美等观念的母体,也关联着幕末明治时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基本思想脉络。与这一思想脉络相呼应,日本的清末中国形象被逐步建构起来。幕末明治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在整体呈现衰世形象。幕末游记中,中国人被认为愚昧,但也有对西方鄙夷视角下唐土宽厚的记述。到了明治时期,中国人基本演变成沉溺鸦片且好夸张、多不义、顽然迂腐的形象,彼称之为中华处处病人多。然而,对于清末中国的认识,日本人也有自相矛盾的观点,高桥谦所说的中国前途二说就极具有代表性。一说,中国乃大国,只要锐意进取,必定成为东洋之霸主,故不可辱;一说,中国人民未解文明为何物,顽陋自大尾大难掉,故不足惧。甲午中日战争后,主张中国有笃学之人、中华文明深厚且可以复燃的只剩下内藤湖南等少数学者了;也有少数游记作者从租界发展带来的欧化倾向出发,认为清末中国在趋向文明而做出并非完全负面的评价。多数明治游记作者开始概括中国国民性,其中虽有客观事实的一面,但视角多是负面的。
在本书中,笔者力图抓住以下几个重点:,幕末明治中国游记中上海、南京和武汉的城市形象,用于描述的词汇的选择与特点及形象怎样被建构的问题;第二,游记对于清末中国各类人群的描述体现出的描述者与被描述者自我与他人视角的问题;第三,游记中对于中国国民性的阐述,中国被摆在一个什么样的舞台之上形式化的问题;第四,游记文本生产的文化原则及两种文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如何实现对话的问题。本书研究课题有以下两个难点:其一,如何通过分析此时段日本的中国观的建构逻辑来解构近代以前日本的中国观的问题;其二,游记所描述的长江中下游三重镇形象及其所体现的中国观,在后来的日本对华关系处理上如何产生影响的问题。以上两点在本书中尚未完全解决,将作为本课题接下来的研究重点。
近年来,中国的日本文学及历史研究在跨文化形象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所提供的空间叙事学、后殖民主义、现象学及旅游史学等研究视角,对本课题今后的研究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书仅是幕末明治日本人游记在限定空间范围内的一个初步研究,成果尚微不足道。幕末明治日本人游记是一个研究日本对清末中国认识的史料宝库,同时也是反观近代日本自我形象建构的一面镜子,值得更多学者关注并深入研究。在本书日文史料、论著的标题及直接引用中较多出现诸如支那清国之类用语,为准确传递史料承载信息及原论著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未作处理,特此说明。后,就本书的研究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思想观点等各方面,期盼各位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