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思与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集中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意义的主要学术成果,其内容按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们的时代、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现实、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当代解读。这些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内容和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理论分析,在哲学与时代的重大问题上积极开展了与当代哲学的批判性对话,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主要地阐述为对“社会现实”领域的深刻开启。
《哲学之思与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作者深入而独到的理论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内容和本质特征,在哲学与时代的重大问题上批判性地与当代哲学对话,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哲学之思与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的读者群体包括:高等院校哲学专业师生及研究者。
吴晓明,1957年生。江苏江阴人。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系主任。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科学与社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等著作七部。1999年获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上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们的时代
阐说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一、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的主题
二、对存在论根基之澄清与阐明的必要性
三、作为文本解读的对话以及同当代生活和当代哲学的对话
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
一、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传统估价
二、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估价
三、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任务
马克思对主体哲学的批判与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一、主体性哲学及其基本困境
二、作为感性意识或实践意识的语言
三、马克思的语言概念与意识之内在性的瓦解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
一、对马克思哲学的近代阐释
二、“超感性世界”的腐烂或崩溃
三、马克思同整个哲学形而上学的批判的脱离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一、作为现代世界之本质一根据的资本
二、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的内在联系或“共谋”关系
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及其原则高度
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境域
一、晚期海德格尔对马克思所作评论的实质
二、马克思所谓“改变世界”是否从属于形而上学的存在概念
三、意识的内在性及其瓦解
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与当代意义
一、发展主题上的基本对立
二、自由的领域与自然必然性的领域
三、立足于历史—实践原则的发展理论
文明间冲突的现代根源与前景
一、“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和解”
二、“文明的冲突”:探究原委
三、文明之冲突的现代根源
四、“中国争霸”的神话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中篇 历史与社会现实
哲学的时代课题与使命
一、哲学与思的任务
二、对主观意识观点的批判
三、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
一、主观思想及其对现实的遮蔽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现实
三、马克思主义还是康德主义
作为历史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现实的发现
二、总体性的观点
三、具体化的路径与实行
回到社会现实本身
一、外部反思与客观思想
二、马克思之超越黑格尔哲学
三、社会现实的积极呈现
社会现实的发现:黑格尔与马克思
一、黑格尔对主观思想的批判与社会现实的绽露
二、马克思之重启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
三、作为历史之本质性一度的社会现实
社会现实与经济伦理学研究
一、经济伦理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
二、经济伦理主题的社会历史向度
三、切中社会现实的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向度
一、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学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与社会现实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任务
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论视域的初始定向
一、方法问题与存在论
二、黑格尔传统的积极意义
三、初始定向的局限性
下篇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当代解读
关于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争论
一、争论的基本背景
二、第二国际理论家的阐释路向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反拨
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当代发现
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当代发现”
二、理论立场的重要性
三、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学术研究
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方法问题
一、语录归纳法:无差别的一般性
二、阿尔都塞的“总问题”和“认识论断裂”
三、思想史研究的方法
黑格尔哲学的解体与马克思思想的开端
一、黑格尔哲学之为宗教的理性支柱
二、大卫·施特劳斯和布鲁诺·鲍威尔
三、最初的转折与矛盾之点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立场
一、《博士论文》的基本立场:一般的说明
二、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肯定意见:比较具体的说明
三、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批评意见:比较具体的说明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基本取向
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政论的一般倾向
二、具体的现实性取向
三、“人民理性”或“人民精神”
马克思同“自由人”决裂的哲学根_由
一、“自由人”的政治浪漫主义
二、哲学上的差别
三、“思想”和“现实”
令人困惑的“物质利益”问题
一、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面临的困惑
二、理性的法与私人利益的“非法”
三、理论中的内在矛盾与哲学上的改弦更张
《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
一、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共同立场
二、对象性的反思形式:直观
三、对象性的反思形式:活动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一、“本质的矛盾”与“市民社会”
二、“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与意义
三、市民社会的科学:经济学和政治学
四、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
《巴黎手稿》: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象性的活动”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三、“对象性的活动”原则的本体论意义
四、“对象性的活动”在《手稿》全部内容中的贯彻
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义
一、实践学说与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基础
二、实践之为存在者的存在规定
三、感性的对象和感性的活动
四、马克思实践学说在哲学史上的变革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