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宗神秀禅法思想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禅宗早期发展当中,代表了禅宗思想的主流,被唐代皇室尊为官禅,其禅法思想中的“渐悟修持”甚至影响到了宋明理学。在禅宗史上,北宗神秀禅法常与南宗慧能并提,合称为“南顿北渐”。“北渐”指神秀的渐悟思想,神秀通过“渐悟修持”解决了人性如何与佛性相合一的问题。从宗派融合角度来说,“渐悟修持”与净土的层级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不觉的杂秽土到究竟觉的纯净土,正是体现了神秀的“渐修”理路。
唐代宗密在《禅源诸诠集
都序》中将禅门划分为三宗
,各家的禅学都被判定到三
宗之内,他所提到的北宗是
指神秀及其弟子普寂系统,
并将此宗归纳为“息妄修心宗
”与唯识教相应。“禅三宗者
,一、息忘(妄)修心宗…
…息妄修心宗者,说众生虽
本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
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
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南
优、北秀、保唐、宣什等门
下,皆此类也。”历史上南北
二宗的划分基于地域与禅法
两方面的考虑,地域上分为
南北;禅法上分为顿渐。“世
人尽言南能北秀,未知根本
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
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
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
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
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导
致南北对立的当属神会,他
在《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
》中提到“南能北秀”的禅法
不同,所以划分为南北二宗
。“天下学道者,号此二大师
为南能北秀,天下知闻。因
此号,遂有南北两宗。”
不过对于北宗的称谓有的
学者也并不认同,其依据为
普寂就自称南宗。“何故不许
普寂禅师称南宗……普寂禅
师实是玉泉学徒,实不到韶
州,今日妄称南宗,所以不
许。”神秀在与武则天的问答
中,称自己所传之法为“东山
法门”。“大足元年召人东都
,随驾往来二京教授,躬为
帝师。则天大圣皇后问神秀
禅师日,所传之法,谁家宗
旨?答曰:禀蕲州‘东山法门’
。”
我们按照传统的说法,以
北宗对神秀界定,这并不影
响对神秀禅法思想的分析。
现代学者温玉成对禅宗北宗
作出了解释,北宗分为广义
和狭义两种,其中狭义的北
宗专指神秀系统。“所谓‘北
宗’,狭义地讲就是神秀一系
的禅法和传承。不过,根据
禅宗初期的历史情况,我们
不妨把这个范围适当地加以
扩大,把法如、道安和玄赜
等人包括进去。这是因为:
广义的‘北宗’具有四个条件…
…”本书所研究的即为北宗神
秀的禅法思想。
一 研究现状
对于北宗神秀的研究由于
资料的缺乏,历来不被人们
所重视,导致了禅宗的研究
大多集中于南宗,直到敦煌
文献的发现,对北宗的研究
才有了新的进展。学界对北
宗神秀的禅法思想和历史研
究多偏重于某一方面,关于
神秀禅法思想研究的学术专
著几乎没有。
学者们对于北宗神秀的讨
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禅修理论。
1.关于《楞伽经》思想的
讨论。吕澂认为神秀保持了
《楞伽经》的精神。但吕氏
是从《楞伽经》中关于渐修
的角度讲的,而且认为神秀
更多地吸收了《大乘起信论
》的观点。
《起信》的思想原是来自
《楞伽》,他们(按:指道
信、弘忍、神秀)觉得《楞
伽》禅法《起信》解释得更
成功,因此,认为与其根据
《楞伽》,毋宁直接依据《
起信》更好,所以他们就只
是在形式上尊重四卷《楞伽
》了。有人认为禅宗始终重
视渐修这一点,即是保持了
《楞伽》的精神,这一看法
是正确的。《楞伽》中虽然
也有地方讲到顿,但作为渐
修根据的地方则更多。禅宗
一上来即是依据《楞伽》中
关于渐修的部分。这一点,
由道信起到此时仍然未变,
可以说他们在贯彻《楞伽》
精神方面是始终如一的。
2.关于神秀禅法中顿、渐
思想的讨论。吕潋认为神秀
是渐修的,通过“拂尘看净”
,依次第而渐修。
本来由道信以来就提出了
“安心”的主张,以方便法门
教人,经过弘忍、神秀的发
展,到南北分宗以后,北宗
就以方便作为标帜了。而《
大乘无生方便门》或《大乘
五方便》也认为是神秀的著
作(此在敦煌卷子中发现)
。到了中唐,宗密撰《圆觉
经大疏钞》,其中谈到禅宗
的末计(分宗)——七家时
,指出第一家为神秀系,其
禅法的特点即为“拂尘看净”
方便通经。这些特点都是表
示“渐修”的,认为修习应该
有次第地进行。
杨曾文认为神秀北宗带有
顿教思想,体用相即不二,
但这种思想在北宗没有进一
步发展。
北宗的禅法著作《大乘五
方便》中已经有接近顿教的
说法,例如它说“离念”、“寂
”反映的是佛性的本质,属于
“体”或“理”、“空”、“性”的方
面;人的“见闻觉知”、“照”
(观想)是真如佛性的现象
或作用,属于“用”、“事”、“
色”、“相”的方面,但两者又
是相即不二的……教修行者
在禅观中对性相、体用、理
事等循环思惟,使心识逐渐
达到净化、超越和解脱。然
而,从整体上看,这种带有
明显顿教色彩的思想在北宗
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发
展。
……
历史研究分为历史考证、
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在历
史考证上,对于历史事件的
发生时间、地点、人物作出
具体分析,把握其中的确信
度;在历史叙述上,按时间
为序,以人物、事件为中心
,对每一事件背后的历史人
物的动机作一分析。追究历
史事件的原因,就是追究历
史人物行动后面的思想,这
条研究思路对研究神秀提出
了新的问题,神秀何以和朝
廷合作,以高龄之身进京传
法呢?动机何在?
2.关于神秀禅法思想的历
史渊源、历史传承、历史比
较。历史渊源
白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任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佛教思想与历史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曾发表佛教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多篇,自2015年以来担任陕西省爱国宗教界人士培训班专职教师。主持佛教研究方面的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
前言
第一章 神秀的活动及历史分析
第一节 神秀生活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神秀生平及相关文献
第三节 神秀的活动
一 东山求学——弘忍门下“东山法门,尽在秀矣”的神秀
二 两京开化——被赞誉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的神秀
三 兴盛北宗——被普寂奉为禅宗六祖的神秀
第四节 神秀和法如的关系分析
第五节 神秀和朝廷合作的动机分析
第二章 神秀禅法思想渊源
第一节 刘宋译《楞伽经》对神秀禅法思想的影响
一 刘宋译《楞伽经》与神秀
二 “如来藏”与“净心”
三 “唯心直进”与“观心离念”
四 “渐净非顿”与“顿超佛地”
五 “净心”同具“涅槃”义与“菩提”义
第二节 求那跋陀罗、达摩、慧可、僧璨对神秀禅法思想的影响
一 求那跋陀罗“诸佛心第一”与神秀“心者万法之根本”
二 达摩的“圣凡同一真性”与神秀的“品均凡圣”
三 慧可的“妄尽而真现”与神秀的“离染显净”
四 僧璨“三昧制心”与神秀“持心戒”
五 求那跋陀罗、达摩、慧可、僧璨与神秀禅法思想的共同点
第三节 道信、弘忍禅法对神秀北宗的影响
一 道信生平
二 道信“求心”与神秀“观心”
三 道信“一行三昧”与神秀“渐悟”的关系
四 道信“安心方便”与神秀“五方便”
五 弘忍生平
六 弘忍“自心”与神秀“净心”
七 弘忍“我所心灭”与神秀“六根清净”
八 道信、弘忍与神秀在禅法上的共同点
第三章 神秀禅法思想之自心缘起论
第一节 自心缘起论——一切诸法唯心所生
一 “缘起”的含义
二 “自心”的含义
第二节 “自心缘起”不同于“真如缘起”
一 “真如缘起”的含义
二 “自心缘起”与“真如缘起”在心性范畴上不同
第三节 “自心缘起”类似于“阿赖耶识缘起”
一 “阿赖耶识缘起”的含义
二 “自心缘起”与“阿赖耶识缘起”同属业感缘起
第四章 神秀禅法思想之渐悟修持论
第一节 “渐悟修持”论——从“不觉”到“究竟觉”
一 渐悟修持论的顿渐观渊源:部派佛教的“顿、渐观”
二 神秀的渐悟修持即是“返本”
第二节 渐悟修持论理论探源:梁译《大乘起信论》的“觉性”思想
一 “自心缘起”到“净心成佛”的中介:“渐悟修持”
二 渐悟修持论的根本范畴:本觉
三 渐悟修持论的次第范畴:始觉
第三节 渐悟修持论与天台宗分证成佛的关系
第五章 神秀禅法思想之净心成佛论
第一节 净心成佛论——心性本来清净
第二节 “净心成佛”理论探源
一 如来藏思想
二 净土思想
第三节 关于“净心成佛”的问题
一 “净心成佛”与涅槃的关系
二 神秀的净、染二心是否对立?
三 从菩提角度如何理解“净心成佛”?
第六章 神秀与慧能的禅法思想比较
第一节 神秀与慧能本体论上的比较
一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判定
二 佛性论:“众生皆有佛性”与“万法在自性”
第二节 神秀与慧能的修持论比较
一 神秀“渐悟”与慧能“顿悟”
二 神秀“持心戒”与慧能“无相戒”
三 神秀“离妄显真”与慧能“即妄显真”
四 神秀“从定发慧”与慧能“定慧不二”
第三节 神秀与慧能的“唯心净土”思想
第四节 关于慧能禅法的一个问题:无念为何又念念相续?
第七章 神秀禅法思想对普寂的影响
第一节 普寂的生平及文献
第二节 以神秀、普寂为代表的北宗禅法
第三节 神秀、普寂系的法嗣传播
第八章 神秀禅法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沟通
第一节 以康德“二元”论哲学分析神秀“渐悟修持”思想
一 “二元”论问题的提出:本体与现象不合一
二 神秀的二元论问题:“净心”与“自心”不合
三 神秀对二元论问题的解决:“渐悟修持”论
第二节 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神秀禅法的修持思想
一 悬置意义的持心戒
二 本质还原的观空看净
三 先验还原的观心看净
第九章 关于神秀禅法思想的两个问题
第一节 神秀禅法中的“定”与小乘“定”有何区别?
一 印度佛教关于定、禅那、止观、禅定的思想
二 禅定的作用:断除烦恼
三 禅定的过程:见道与修道
四 神秀的禅定:菩萨戒、观空、看心
五 神秀禅定的核心:以“定”悟得“性相不二”
第二节 神秀的“成佛”与竺道生的“成佛”有何区别?
一 部派佛教的成佛思想
二 竺道生的顿悟成佛思想
三 神秀的顿悟成佛论
第十章 神秀禅法思想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宗教市场”角度:“净心成佛”与北宗兴盛
第二节 逻辑理路角度:“渐悟修持”与程朱理学
第三节 宗派融合角度:禅净合一的“唯心净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