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超文存1-8(套装全8册)》为套装,分为8本。《意义的诱惑——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当代转型》:作者平生治学,《意义的诱惑——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当代转型》涉及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诸多领域,特别专注于文学的历史描写与叙述,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论批评的宽阔层面着力尤多,发掘尤深。作者学术视野开阔,对于复杂的文学现象有独到的把握能力,不仅能从细微处见深刻,而且能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的历史走向。由于他的这种开阖自如的穿透与审视,一些极为复杂的文学现象,他均能以简括出之。如他说,任何时代的文学批评都是一个关于意义的故事,意义对于批评而言是一个永远的诱惑。就是这样,他把别人要用很多笔墨予以解释的问题,用平常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在《一九0三:前夜的涌动》中,作者探究新文学运动的初始。他发现,中国的“现代性”追求并非始于“五四”,而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就开始了。他说,“我震惊于中国文化选择与建构的艰难性,在世纪初的仁人志士的英名与成就的背后,我看到了他们的奋斗与挣扎”.作者立足于中国文化乡土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考察了中国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对于中国“现代性”的探求是他治学生涯中始终坚持的题目,他关注中国现代性的发生和处境,精辟地指出,在现代性的内部,在其孕育之初,就已生长着与其对抗的力量;在现代性的外部,一开始就有反抗的声音。正是这一切,使中国文学在追求中充满了辛酸与血泪。
在《醒来以后的梦——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中,作者沿着新文学诞生前的体认与发现,步步进逼,探讨现代性在中国这一特殊环境的命运。他把现代性在中国的现实处境,称之为 “醒来以后的梦”,以充分理性的态度,探讨这一“舶来品”在乡土中国的特有形态与流变,正确地揭示了中国式的现代性的内核与外延,那就是“民族主义与启蒙理性”二位一体的运行。
作者在《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中系统地探讨了现代性遭遇中国的特殊语境的同时,时刻也没有忘记眼下文学的发展,他把关注当今文学批评的精神及其成果,适时地转移到对当代文学叙事现状的探秘。在这方面,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叙事学理论方面以及熟谙中国当代文学历史方面的长处,以对于欲望的重新叙述为起点,把对于当代文学的关注点引导到对于叙事历史的考量上,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叙事和文艺精神进行了研究。
程文超教授,(1955-2004),我国现当代文学领域著名的学者与评论家,著有各类研究文字计200余万字,是一宗很有价值的学术遗产,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和持久的影响。《程文超文存》编人了现今收集到的作者的主要著述,包括专著、论文、书评、随笔、散文与笔记等。
《意义的诱惑》目录:
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索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神性”的隐退与他者的显现
一在神性与“他者”的空间地带
二误读:时间转化为空间
三80年代批评的双重冲动
第二章 在历时/共时的他者话语里奔突的中国“人”
一坛子打开之后
二独特历史语境里走出的“人”
三感性生命:魔鬼与天使的产儿
四个体发展与“绝对命令”
五理性:西学东渐的历程
六通往自由之路
第三章 裂缝的张力:面对“需要修补的世界”
一又见现代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战略策反姿态
二犹豫的放逐:这里的“酒神”与“生命之流”
三填塞式掏空:面对人与世界的意义
四“范式”革命的时分:道不尽的与走不出的
五重新咀嚼《野草》的悲凉
第四章 在追寻中躲避“无法修补的世界”
一无垂无钓的“垂钓”
二话语欲望与策略
三“逃离”焦虑后的“失语”
四历史与平面:批评家叙述的故事
五叙述“叙述圈套”时的圈套
六能指滑动与滑动能指
第五章 文化重建:走向21世纪的文学批评
一无法被话语宰割的大地
二“走向世界”的迷雾
三超越“中国结”
四寻找被流放的“边缘”
第六章 模糊思维:东方智慧之光
一福柯们的困境
二模糊:超越理性/非理性
三“非善性”发现:辉煌地走向反面
四人生、老虎与草莓
五罗丹之思与庄生之梦
参考文献
后记
《一九0三:前夜的涌动》目录:
小引
第一章 梁启超:落伍者的超前追问
一 回到那次“跨出”
二 眼界一变又一变之后
三 梁启超与“五四”
第二章 章太炎:真俗之间的道德情怀
一 “革命”与“学问”
二 道德与秩序
三 过程与终极
第三章 苏曼殊:面对人生的苦难与诱惑
一 《惨世界》的“乱添乱造”
二 走向“潭影疏钟”
三 两种诱惑之间
四 “剪裁”的尴尬.
第四章 王国维:20世纪的另一思想源头
一 把“玉”叙述为“欲”之后
二 现代性与人生问题
三 “人间”的文学话语
……
《醒来以来的的梦》目录:
引言
一 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性
二 未竟的事业
三 我们的姿态
第一编 走向“新时期”的历史轨迹
第一章 醒来的“现代性”
第一节 “边缘”的崛起
第二节 从重“私欲”到“开民智”
第三节 无可回避的总主题
第四节 桐城派的悲凉
第二章 “长城”变奏曲
第一节 “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第二节 从“阶级”到“国防”
第三节 “残花”开过之后
第三章 “民族”与“阶级”的话语转换
……
《欲望的重新叙述》目录:
前言
引论 欲望叙述与当下文化难题
第一节 欲望叙述与东西方文明
第二节 意义的敞亮:欲望作为一个故事
第三节 从西方到东方:当代中国的文化难题
第四节 本书章节安排
第一章 肉身的觉醒
第一节 天理/人欲锁链的断裂声
第二节 “私”与“欲”:19世纪的声音
第三节 从“民”到“人”
第二章 天理:从营建到坍塌的历程
第一节.“仁”与“性”
第二节 “游”与“至乐”
第三节 苦集灭道与心性
第四节 “人欲”的辨析与“天理”的营建
第五节 心、禅、欲
第三章 理性:面对欲望的双重功能。
第一节 理性话语在中国的进入
……
《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
《寻找一种谈论方式》
《反叛之路》
《打捞欢乐的碎片》
第一章 “神性”的隐退与他者的显现
当文学批评终于在自己的历史上再次看到一个世界格局的时候,它无疑面对一个强有力的“他者”——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这时的文学批评便站在了这样一个“点”上:在纵轴上,它面对着自己的传统;在横轴线上,面对着他者的话语。而在它的前面,则是中国当下的、隐藏着历史的现实人生与文学艺术。这个“点”,不是直线上的某个点,而是错综复杂网络中的一个结。因而,它所面对的不是处于人们通常习惯表述的“一端”、“另一端”这种方位,而是网络里的各个不同因素。当我们考察“文革”后文学批评与他者的关系的时候,便不能不考虑到这张网。这既有利于我们看到“文革”后文学批评是作为“网”中的一个“点”与“他者”发生关系的,又有助于我们了解“他者”是如何并以何种面目进入这张网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西方文学批评早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已进入后现代主义话语,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文学批评作为一个“自我”在从“他者”里寻求确立、寻求改造、寻求建设时,眼中的“他者”不是在共时中存在的后现代主义,而是历时上的现代主义。更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深入进去时,发现所谓“现代主义”在当时的文学批评中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个新词语,作用于批评的真正的‘‘他者”,是西方18世纪以降的理性精神。在空间轴上,中国人勇敢地取石他山,在时间轴上却“舍”近求远。复杂的是,“近”又并非完全“舍”去,尽管只是词语等意义上的存在,它毕竟以某种面目出场,这给它在“网”中的“地位”变化提供了前提和合理性。西方文学批评这个“他者”便在“文革”后文学批评这个“自我”中同时以两种面目出现着:18世纪的理性精神;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主义。中国“文革”后的文学批评,便是这样一种具有张力的运作。
关于“朦胧诗”的批评,是我们研究这种“具有张力运作”起始状态的重要对象,对于我们理解“文革”后文学批评走向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