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法律人快速成长神器,我选择写作!
倘若有人问,法律人如何实现快速成长?我的答案是,写作。
写作真这么神奇吗?不妨先来问个也许司空见惯的问题:什么是写作?
以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关于写作,最大的启发来自《心智探奇》的作者,当代伟大思想家、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他说写作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文字展开。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奥妙: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关于某个问题突然有了一些特别的思考,顿时胸中似有千言万语想要倾吐,但当你想落在纸面的时候,却发觉散乱不成文。这就是网状的思想,可能来自平日所阅所思所感,种种片羽灵光,这是素材,但不成文章。然后,你为了将这些散乱的灵感成文,开始思考如何组装,通常我们会说要理一条主线,按一定的逻辑,按一定的体系来理,理完之后,会出现一个提纲。所谓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就成了结构,这就是树状的结构,有一个粗壮的主干,有分枝和枝丫。那散乱的思考立正,看齐,稍息,开始列队整齐起来。这时候文章还没写成,一个提纲光秃秃的没血没肉,你需要用或干净利落,或丰富带感的文字让树长出叶子和果实。于是写作最终落实在了线性展开的文字上。
发现了吗?写作是一个高强度输出的过程,把散乱的思考结构化,形成一个知识晶体,然后落实在文字上,能理解、可传播。那么,输出来自哪里?来自输入。首先,好的输出必须摄入大量资料,假若写一篇关于法律新媒体如何运营的文章,我想你一定不会马上落笔,而是检索各类前人写过的文章,分门别类整理出来,这时基于资料的掌握让你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其次,你会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重新整理思路,理出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最后,你胸中有成竹,下笔如有神。这是一个获取材料、整理材料、加工材料、内化为我的过程,如果给这个过程加个定义,这就是学习,而且是有目的的、高强度的学习。
不断聚焦某个领域的高强度学习,会加深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长期刻意练习形成的深刻认识,我想就可以称之为思维。思维有什么用呢?这就是元技能,更为根本的、更为深入的、更不易改变的知识。现在,我们大学里学过的大多数知识都已经过时了,《民法典》颁布后,不少法律人感慨专业选的好,年年是高考,因为原来学习过的那些知识点变了。思维管长远,比如我刚工作时,苹果手机刚刚出现,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未到来,作为一个法律人,我无法预见电商平台和外卖小哥发生矛盾,法律应该如何评价。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我学过的知识点或许没用了,但法律思维、法律逻辑并没有改变,如何找到法律,以及如何进行价值平衡的底层规律仍然是解题的钥匙。
如果说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工具是杠杆,那么撬动法律人成长的工具之一是写作。正因此,赵宏《法律人思维与写作》一书请我做一评荐,我很感荣幸。一来,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记得与赵宏的相识便是因为她关注到了我所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庭前独角兽,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有趣而优秀的法律作者,而我关注到了她关于法律思维和写作的研究,她所倡导的法律写作提问法、法律人知识管理、法律写作校对等都在我们的公众号上做过推荐。在我看来,写作是重要的输出技能,一个以原创和提供价值为己任的平台,写作比流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法律人找到写作获得关注获得成就感继续写作的成长正循环。
二来,这部书很有意义。法律思维与法律写作,道出了法律人写作的本质与路径,而之前,很少有人对于方法论做过这样体系完整的研究。作为以媒体、传播为本职的法律人,法院新媒体的主编和运营人,写稿审稿校稿乃是日常,眼见很多作者因写作而成长成才,声名大噪,也见一些文章文理不通,佶屈聱牙,作者欲说其事而不得法。我们喜欢把写作当作天赋和灵感的产物,文章千古事,佳句偶得之。其实不然,文章中确有天才的神来之笔,但更多的可以通过练习来打怪升级。譬如,作家会刻意练习关于人物的素描,用寥寥数笔,将一个人的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技能本身有其规律,也是一门学问,现在赵宏已经用一己之力,帮大家系统地整理出来了,比如通过提问来找到好的选题,通过心理建设、Deadline(最后期限)的设定提高生产力等,都有方法可循。还有,譬如像如何给文章取一个好标题,如果你正在为你刚写就的新媒体推文如何获得更多关注抓耳挠腮,这是你马上就能够用得上的方法。这些你正在碰到,或将会碰到的问题,书中都提供了参考答案。
赵宏的书并没有仅仅就写作而谈写作,而是将写作与法律人的职业成长、个人品牌塑造、影响力建设都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很具有时代感,具有行业使命感的视角,既有术的普及,也有道的探讨。
你有没有准备好写作并长期坚持呢?写作可是法律人安身立命的技能,我们要像撸铁增肌健身一样来不断练习。你的教练已经就位,赶紧加入吧。
李则立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法治宣传处(新闻中心)处长
2022年5月
自序
就说说序言吧
关于序言的写作,在辅导作者的过程中我出过太多主意了,到自己的书,既然书是关于写作的,要不索性就写一写序言的写作吧!
序言、叙言、绪言、绪论、前言、引言、导言,不说还没注意,当把这些术语同时列在这里时,我想,大多数读者都有点困惑,这些到底都意味着什么,有什么不同,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首先,就性质和功能来说,这些是正文前的短文,都是辅文。其中,叙言同序言,一般用序言(《现代汉语词典》中序言是首选词)。绪言、绪论、前言、引言、导言,一般都是用于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绪言、绪论更多用在学术著作中。而且为了表示尊重,他序一般会放在自序前面。
其次,序言可以由作者自己撰写,也可以邀人撰写,有自序和他序之分。其他各种一般都由作者自己撰写。因序言涉及他人,比起其他各种,意味更丰富一些。
博尔赫斯说:至今尚未有人就序言提出一种理论。没有理论,倒也不用伤心,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在微弱多数的情况下,序言近似于酒后的致辞或者葬礼的悼词。这个比喻非常生动,也道出大多数序言的套路和真相。大多数情况下,序言的作用在于锦上添花,在于引导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每当作者跟我征求意见,要不要邀人作序时,我都不会直接建议邀还是不邀,而是告诉作者作序的本质是请人捧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等到作者认真考虑后,决定了要邀人作序,再问我邀谁合适时,我就会建议,要邀请那种能把您的书夸得自然、夸得真诚、夸得恰如其分的人。
一般认为,邀人作序当是名人。名人,或德高望重,或位高权重。自带权威的名人,对图书内容的认可和推荐,更有分量,更有说服力。然而,现实情况中,一是并非每个作者都认识名人,或者即使认识,也没到适合邀请捧场的地步。二是名人都特别忙,能够应允作序,读了稿件,并亲笔来写,简直难上加难。所以,有些名人写的序,常常是作者自己草拟,名人过目认可后冠名,体现的多是对作者的支持和信任。三是作者和名人往往不具有平等对话权,名人没空亲笔写序,作者自拟,能得到名人的名,得不到名人的文,而当名人真的提笔亲自作序时,也可能出现尴尬场面。
曾读过某本书,知名大咖作序,序言隐隐地说,这书水平不太行。前文引用博尔赫斯的话,接下来说的是序言不负责任地极尽夸张之能事,读之令人怀疑,但又认为此乃该类文字之惯常做法。虽然一般如此,但有些名人耿直,既然你邀我作序,我不太看得上你的文章,就直言不讳了。实际上,文章尽管没那么好,对于某些读者还是有价值的,但是开篇那么一写,就有点令作者怀疑人生了。
我还见过作者请一位领导写序,序请来了,说领导非常重视,亲笔写的,却是一篇该领导所在平台的硬广,关于作者和作者的书一笔带过,通篇是自己的功绩和自己平台的重要性。领导可能觉得亲笔作序已经给作者巨大面子,而作者则内心委屈领导有点喧宾夺主,表面上还得虔诚致谢。
所以,如果与所邀作序人没有平等对话权,就序言写作内容不能沟通,那这事儿还可能会变成一场冒险。
此外,不管多有名,不加上介绍,仍常有很多读者不认识。从这个角度,作者如果不能邀到名人,也不必太遗憾,可以邀请确实能把序言写得漂亮的人,比如了解作者的、有才有趣的、擅长写作的人,追求序言本身的可读性,也是给图书锦上添花。作为读者,我最喜欢这种序言。退一步,求人不如求己,作者完全可以自己写序,或者选用某篇文章作为序,所谓代序。
序言如何写?一般情况下,推荐序着墨于作者介绍、作品分析与价值评判,以及就某些问题的深入探讨等。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内容一般是创作意图和过程、基本内容、读者对象、资料来源、主要特点、存在问题与创作中所获得的帮助等。
序言的风格,以有可读性为上。毕竟序言是绝大多数读者最先读到的内容,所以序言中如果能分享一些小故事就更好了,可以令读者印象深刻,并感受到作品背后活生生的作者,内容也变得更有温度。就篇幅来说,序言一般不宜过长,10002000字比较合适,最好不超过3000字。
当然,序言的写作有套路,也可以反套路,总的来说,要为读者提供价值,且与本书有一定关联。
相对于一本书的篇幅,序言只是一篇短文,读者很容易快速翻过,其实,若是眼尖一些,心细一些,通过一篇序言能获得更多的阅读趣味和收获。比如,看序言夸的是作者还是内容;比如,分析一下作者的社交关系,了解不同的圈子;比如,观察一下作序人的评价角度,再结合自己的评价角度来看,有什么启发。
写到这里,我猜很多读者要翻回去重读李则立老师的序了,在此特别感谢李则立老师!
我和李则立老师还未曾谋面,因文章上的往来,我对他很尊敬和信任,怀着忐忑之情提出了推荐请求,李老师爽快地一口答应,不但推荐序比我自序写得快,而且李老师特别谦虚地表示,需要修改跟他说。当然,李老师的文章如东家之子,增之则长,减之则短,没必要做任何改动!
能够出版这本书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最初,我以笔名写作,没有任何头衔,没有任何身份,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是谁而关注和认可我的内容,感谢法律读库、庭前独角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浙江天平、法学学术前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四川省律协、上海律协、法律那些事儿、杜威法律公社、iCourt法秀、新则、熊猫法律星球、智拾网、点睛网、无讼等新媒体平台及老师们,他们的慷慨传播让我对自己的内容增强了信心和写作的动力。
感谢编辑职业的馈赠,感谢刘时山书记、刘波总经理、李洪武副总经理、闫光永副总编、舒丹老师等社领导的栽培和鼓励,感谢带我走进编辑职业,并提议我写这本书的冯雨春女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冯运女士。感谢工作中交流和相助的每一位同事。
感谢每一位合作过的优秀作者,他们拓宽了我的视野,给了我思想的滋养。每一位作者都不是专职的写作者,他们业余笔耕不辍,精品频出,激励我向前不懈怠。
感谢我的师友们,尤其感谢导师王振东老师,一直给我肯定和支持;感谢优秀的作者张巍老师,不仅给我的编辑生涯贡献了畅销书,还给我的写作提供特别多启发;感谢张小凤老师,她一句你和我很像,让我敢于斗胆求推荐;感谢高山老师,特别优秀的同行,是我做书的榜样;感谢唐青林律师,不但有智慧,而且笔耕不辍,激励我保持写作;感谢常金光律师,自从听他说我的书很多人有需要后,我就更有动力了;感谢雷磊老师捧场好评,在雷老师面前,我实属班门弄斧,所以更期待他在法律人思维方面的大作。
感谢我的家人,每当有人好奇你工作那么忙,还有两个娃,怎么还有时间写东西,不管表面如何回答,我心里都默默地将家人们感谢一遍,感谢为我的小家付出太多的母亲魏树先女士,感谢无条件支持我的丈夫马彬彬先生,感谢活泼可爱、语出惊人,还偶尔会给我灵感的马书百、马书禾小朋友。
最后,有点意外地,感谢赵宏老师,这个不是我自己,当我知道法律圈还有两位赵宏,且都是大咖时,我竟忽然有偶像包袱了,希望我这个赵宏出版的书,不辱法律圈另外两位赵宏老师声誉。我也见贤思齐,继续努力!
Part 1
写作是法律人的生存技能,也是诗与远方
法律写作的三观/ 003
一、微观上的法律写作:个人能力/ 004
二、中观上的法律写作:行业水平/ 004
三、宏观上的法律写作:社会文明程度/ 005
法律写作其实是一场开卷考试/ 006
一、全面和深入地发现和发掘问题/ 007
二、以细致的检索、查询进行学习和研究/ 008
三、回应、解决问题,写作输出/ 009
Part 2
思维驱动写作
重新定义法律人思维/ 013
一、专业性思维/ 016
二、职业性思维/ 021
结语/ 030
法律写作的13种思维模型/ 031
一、法律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写作/ 031
二、法律写作思维模型/ 032
三、多种法律写作思维模型的交叉应用/ 037
元技能:法律人学习力的打造/ 039
一、学习什么/ 039
二、学习资源的选择/ 041
三、学习资源的利用/ 044
如何做个T型人才/ 046
一、时刻带着研究意识/ 048
二、如何激发好奇/ 048
三、像内行那样去思考、去行动/ 049
四、知识的体系化/ 049
五、如何建构体系/ 050
六、知行合一/ 050
知识管理新思维/ 051
一、充分利用文献与对知识进行内化/ 052
二、书的逻辑性、体系性要求与文档的管理规则/ 053
三、书的严谨性、严肃性与知识管理中知识的精确程度/ 054
Part 3
法律写作的经验和技巧
法律写作的万能钥匙/ 059
一、目的:为什么不写,为什么而写/ 060
二、从零到一:写什么发现问题/ 061
三、从一到二:建构一个体系/ 063
四、从二到三:诠释这个体系/ 065
五、批判和修正/ 069
写作的心理建设锦囊/ 072
一、对写作的问题有自觉,拒绝宿命式写作/ 073
二、法律写作水准的要求必须高于普通写作/ 073
三、完成胜于完美/ 074
四、DDL是生产力/ 075
四维选题法/ 076
一、写给谁读者群体定位的分类/ 077
二、什么写作类型根据表现方法的分类/ 078
三、什么层次的写作根据视角的分类/ 078
四、写作的素材有什么根据材料的分类/ 079
日常写作:别让那知识和思想的高光时刻溜走/ 080
一、记录,打下写作的基本功/ 080
二、记录是一种坚持写作的好方法/ 081
三、法律人,别让那知识和思想的高光时刻溜走/ 082
文书写作:要铭记三板斧/ 083
一、对象感/ 083
二、解决问题的意识/ 085
三、重视细节/ 086
合同写作:从价值观、思维框架到抠字眼/ 089
一、书面合同何时有必要/ 090
二、合同写作的思维框架/ 091
三、抠字眼:语言的艺术/ 095
新媒体写作:换一种高级姿势/ 097
一、如何打造内容质量过硬的公众号或微博/ 098
二、保持有节奏的、稳定的运营/ 102
结语/ 104
社交写作:法律人,你的昵称和头像就是你的人设/ 105
一、刻板效应与微信的昵称和头像/ 105
二、一个昵称,一个头像,便是一种特殊的写作/ 107
三、人设与个人IP:取个好名,配张好头像/ 107
实例:一招提升案例写作水平/ 110
Part 4
法律写作的要素和细节
法律写作不可不知的规范依据和标准/ 121
一、法律依据方面/ 121
二、文书格式和规范方面/ 122
三、起草活动方面/ 125
四、案例方面/ 126
五、权利与禁忌/ 127
六、行文规范/ 128
法律写作的6大问题和20个细节/ 130
一、法律写作的6大问题/ 130
二、法律写作的20个细节/ 132
修辞:一个故事,99种写法/ 139
一、修辞在法律写作中值得重视/ 140
二、运用修辞的三种形式/ 140
三、运用修辞,也警惕修辞/ 142
如何给文章取个好标题/ 144
一、名副其实/ 145
二、定位及选择相应风格/ 146
三、提炼出恰当的关键词/ 147
四、造句的艺术/ 147
五、从头脑风暴到推敲决定/ 148
六、名随主人/ 148
一字值千金,以至关人命/ 150
一、一字值千金/ 150
二、字词的歧义无处不在/ 151
三、字词与立场/ 152
四、抠字眼是一种思维方式/ 153
法律写作中易混易错字词辨析84例/ 154
一、审判错别字/ 154
二、法律写作中易混易错字词辨析/ 155
标点符号:法律写作中的那件小事儿/ 164
引子/ 164
一、逗号/ 167
二、句号/ 168
三、分号/ 169
四、顿号/ 169
五、引号/ 169
六、冒号/ 170
七、括号/ 170
八、书名号/ 171
九、下脚点/ 171
结语/ 171
法律写作中的数字用法/ 173
一、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数字/ 174
二、数字形式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77
结语/ 179
脚注的N个新角色/ 180
一、对抗时间的流逝说明时间与事件或内容的关系/ 180
二、创新体例,实现好用的工具书/ 181
三、形式美观,有利于页面的观感/ 183
结语/ 183
法律写作与智能工具/ 184
一、输入工具/ 185
二、可视化作图工具/ 186
三、法律数据库/ 186
四、法天使律师助手/ 186
五、统计工具/ 187
六、阅读工具/ 187
七、笔记工具/ 188
八、校对工具/ 188
校对:法律人的基本功/ 190
一、对校对的认识误区/ 190
二、校对工作的思维/ 191
三、校对的任务和要求/ 191
四、校对的方法和过程/ 192
结语/ 195
Part 5
法律写作与出版
法律人,如何写作一本书/ 199
一、出书,是一座可以攀登的高峰/ 199
二、如何确定写作方向/ 202
三、如何制订写作计划/ 203
四、具体文章如何写作/ 204
律师写作与出书指南/ 206
一、出书对律师意味着什么/ 206
二、写作的要求/ 207
三、写作的心态/ 208
四、注意事项/ 208
五、出版流程的常识/ 209
后 记/ 211
参考文献/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