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音乐无论作为一个学科门类还是人类普遍认知的领域,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它。它可以满足我们表达情感的宣泄,同时也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赋予了正能量。
如今,音乐欣赏已是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通识性美育课程,无论在高等音乐专业院校还是在综合性、师范类普通高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而音乐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则是主要的内容。
当下,音乐欣赏类的教材品种繁多,但从面对群体的角度看,应出现更多元化和多视角的音乐欣赏教材,从学科的属性来说,对音乐的欣赏本来就是一条无穷尽的道路。因此,笔者在本书的编写上更注重教材的适用性,即以增加学生音乐感性知识、理解音乐与文化艺术方面的联系,明晰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综合性内容。
全书以中外经典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对作品的介绍和聆听,运用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音乐作品,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深刻挖掘作品的价值意义和所处历史文化背景下作曲家的创作内涵。通过这些学习,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作用。
本书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全书以音乐作品为核心,打破了传统的历史时间顺序,体现了音乐赏析的特色;其次,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与之相关的代表音乐家的介绍,这可以使读者更好地通过对作品的聆听,反作用到对作曲家音乐创作特征的归纳和探讨;后,本书还通过上述的总结与分析所形成理论的依据来评价作品经典的意义所在。
本书的特色在于:大部分音乐作品都列举了谱例和分析指南,这有助于让大家能够在了解知识内容的基础上,与乐谱建立直接关联,使聆听更形象化、具体化,培养立体式的欣赏与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同时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提出了具体的分析指南,在宏观方面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分析的方向和指引,以供读者能够找出作品的精髓。当然,对于有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生,可以不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还可以再深入挖掘和研讨,通过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达到更高层次的研究目的。
这是笔者积累了多年音乐赏析课程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一套教学体系与模式。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艺术院校共同课的教材,也适用于为了满足自身音乐赏析需要的业余音乐爱好者自学。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同行与专家及时提出批评意见。
王永锴
2020年春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