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学学习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文化修养,往往会在文言文上显出高下。
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有一种恐惧心理,哪怕是高三的学生。很多时候,学生读不懂文言文,不会做文言文题目,不是因为能力差或者文章难,而是学生未战先怯,拿到文章就战战兢兢,进而缩手缩脚,以至于对文章的理解支离破碎。长此以往,无形之中,学生就会对文言文感到厌倦。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大忌。
学生基本上是从初中阶段开始接触文言文的。如果能在即将进入初中或者刚刚进入初中时,先打下一定的文言基础,赢得学习文言的先发优势,进而奠定心理优势,这将对整个中学阶段的文言学习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就是为此而精心编写的。
怎样消除学生对文言的恐惧或厌倦心理? 这是本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即将或刚刚接触文言的同学,都会有一种误解,甚至学习文言很多年的同学也会认为,学习文言没用,文言文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
其实不然。
不夸张地说,文言文从我们每个人一出生便在我们身上打下了鲜明的烙印。
想想看,我们哪个人的名字不是文言文呢? 比如一个叫李欣的人,欣是高兴之意,那他为什么不取名叫李高兴呢? 一个叫李嘉骏的人,嘉是好的意思,骏是骏马的意思,那他为什么不叫李好马呢? 原因很简单,欣和嘉骏都是文言词语,用在名字中,厚重典雅,耐人寻味。一句话,显得有文化。一个叫张弛的人,不会让人把自己的名字写成张驰,因为弛有文化含量。张弛来自一句文言名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初中有一篇经典课文,题目是《核舟记》。雕刻核舟的人名叫王毅,字叔远。你可知这个名字多有文化? 它来自《论语》中一句千古名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毅来自前句,远来自后句,叔是排行,说明他在家中是老三。
那么排行老大怎么说呢? 排行老二呢?
排行老大称孟或伯,排行老二称仲。这样你就知道曹操为什么字孟德,班固为什么字孟坚,孙策为什么字伯符了吧? 也知道孙策的弟弟孙权为什么字仲谋了吧? 也知道秦琼为什么字叔宝了吧?
其实文言就在身边,文化就在身边。本书附录中介绍了身边的文言知识和身边的文化知识,从中你会眼界大开,脑洞大开,甚至会惊呼:文言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啊!原来我自己天天在用文言文啊!不信,你打开试试看?
当然,本书的主体还是文言选文。毕竟,只关注身边的文言和文化还远远不够,要想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阅读一定量的文言选文当然是。
本书选文,在充分考虑刚刚接触文言的学生的接受水平的同时,也充分注重了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教益性。
120 篇选文,难度安排由浅而深。浅但不能一眼洞穿,深也不至于高不可攀。作为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本书的编写者对初、高中的文言学习曾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能力有比较深切的了解和领悟。本书的选文难度及编排是切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的。
选文远及春秋,近涉明清,时间跨度大,涉猎范围广,题材丰富,体裁全面。既有古典意趣,又含现代启示,对学生来说大有教益。
以篇《不会做》为例,该文选自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这篇小短文,在给学生传递文言知识的同时,还能带来诸多启示。
文中有这样的话: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这既是学生学习文言应持的态度,也是学生今后做任何事情都应葆有的精神。在该文后面,学生还能意外获知闻名遐迩的《明日歌》的来历和原作者。知识性与教育性自然融入其中,会让学生受益良多。
这样的选文,在本书中比比皆是。
而且,《不会做》这篇短文,很多人都是次见到。这也是本书选文的特点之一,不少选文都是首次出现在同类书籍之中,古朴而又新鲜,有趣又不乏教益,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作文储备,也将大有帮助。
选文后一篇,特意选了《童趣》一文,该文意趣盎然,读来令人忍俊不禁。选这篇文章,不仅希望能感染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成长中,让自己的童心永驻;而且希望学生们知道,文言文不都是干巴巴文绉绉的,还有很多妙趣横生的文言文在等待着大家去品味。
阅读本书,不只作为积累文言知识之用,还可为学生们积累写作素材、了解文化名人、陶冶个人情操、提升文化修养等,增添营养,提供助力。
后,用一句文言来结尾,如果不懂,赶紧翻阅本书
盍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