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创性地在情感体制的研究视角下,历时性地剖析了我国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情感社会化问题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多变性。通过选取跨越五十年历史的《中国少年报》上知心姐姐相关栏目的全样本作为研究材料,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历时性内容分析法,展开纵向和横向的多角度探讨。随着情感体制的变迁,情感社会化的话语建构及实践亦在不同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为一个时期的情感意涵、情感序列、情感关系以及情感教育等定下基调。原本受到压制的个体情感日益得到关注,个体与自身的情感关系成为情感社会化话语处理的核心关系,代际关系也发生了颠覆性转变,反映出社会的个体化趋势。
当代社会情感感受与表达规则失范、社会心态失调等问题层出不穷,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书首创性地在情感体制视阈下探讨情感社会化,不仅有助于人际沟通与代际间的理解,更有助于将历史照进现实,为洞悉时代的命运与精神提供参考。情感社会化是连接看似个体层面的情感与整体层面的社会结构之间的桥梁,唯有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都通过良性循环的方式解决情感问题,才能形成真正的好社会。
施瑞婷,从本科到博士均毕业于南京大学。曾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并曾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德国哥廷根大学访学。曾任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讲师(中级职称)、硕士生导师;现任澳门城市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文化与创意产业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感社会学、传播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曾获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三等奖(排名:3/3,成果部分内容入选中国民政发展报告(2016)(民政蓝皮书)第二章:2016年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进展)、社会学年会论文二等奖,入选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现主持课题互联网 政务服务环境下国家综合档案馆官微情感化服务研究,2019.04-2021.04,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2019-R-11)。曾出版译著《城市发展之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排名3/3),参编《向死?向生?中国公益观察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三区论文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of an Ethnic Minority Accumulation Area Based on AHP: The Case of the Qijiawan Community in Nanjing;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SCI一区和ESI收录期刊论文Dynamics of urban spraw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以唯一作者身份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四篇。曾任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兼职研究助理,任Quality of Life Research国际审稿人、City & Community国际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