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诗词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不仅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而且语言凝练,韵律优美,其中不乏书写民族精神的佳作。
当体现民族精神的诗词以单篇出现时,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作品中蕴含的典故或诗词背后的故事,感受到的是作品形式的典重。而当我们面对着众多由一个个历史故事支撑的诗词作品时,形式则会慢慢退隐而被精神取代。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邓陟的《珠还合浦》诗时,或许我们只会赞叹孟尝的人品;可是当我们被《珠还合浦》《宋子罕》《吴隐之》《书端州郡斋壁》《过中牟鲁恭祠》《关西》《池上篇》等名篇包围时,我们则会透过作品本身走近那些历史人物,去提炼总结主人公的共同品质,这就是诗词中所书写的民族精神。单篇书写的目的有对个人的讴歌、崇拜、礼敬,然而当我们把大量同类诗词作品放到一起时,看到的则是社会的需要、倡导、追求。书稿包括爱国、牺牲、廉洁、诚信、宽容、孝悌、好学、和谐、和平等九个精神板块,这些都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从经典诗词切入,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依据,通过一个个故事讲述了九种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历史意义、时代价值。读者在阅读时,既能徜徉于诗词佳作的艺术美感中,又能在感动于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熏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书坚持诗词、历史、故事三位一体,突出三个层面的注重。
首先,注重正能量的传播。本书收录的诗词作品和历史故事均经过认真甄选,强调从正面书写,突出雅正性和示范性特征。即不为批判而批判,所选素材本身具有正面建设意义,是正能量的体现。这样做的目的并非是刻意无视历史负面现象,而是为了引导主体精神的塑造,同时也是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助力。比如,书中所举的个别例子的主人公的做法已经不符合当下社会文明的要求,笔者则会进行辨析,并指出行为背后所蕴含精神的时代性特征。也就是说,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突出的往往是精神而不是不合时宜的行为。
其次,注重对经史文献的运用。本书的定位是大众通俗文化读物,但笔者依旧坚持学术习惯,做到文献使用的正统性和正规性。书中用到的经史文献主要有《诗经》《论语》《左传》《尚书》《周易》《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言不虚发,使本书内容在通俗性的基础上有了历史厚重感。毕竟我们所选的体现民族精神的诗词作品绝大多数有真实的历史支撑,如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以恢复故国为历史背景的,而二人的事迹在《宋史》中又有浓墨重彩的书写,所以史实就成了深入理
解作品的关键。我们这样做的原因,除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读者理解诗词之外,还有对读者的尊重。毕竟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需求,渴望通过阅读得到不同的收获,尊经重史便客观上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再次,注重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叙述。柏拉图曾说会讲故事你就拥有了世界,诗词多以凝练的诗笔描写历史故事,正史更是一个个故事构成的。如果说诗词是本书的筋骨的话,那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则是本书的血肉。故事使诗词显得立体、丰满起来,使其中蕴含的精神活了起来,要比理论说教更有利于读者接受。我们以宽容精神为例,这一板块先后用到楚庄王夜宴绝缨、宋仁宗不怪宋祁、齐桓公与管仲、李世民与魏征、汉高祖与陈平、北魏孝文帝与赵黑、廉颇与蔺相如、公孙弘与汲黯、曹操与陈琳等十多个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能够增强书稿的可读性,客观上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读者随着故事主人公的低吟长叹去感受其精神魅力。
当然,本书也存在短板,比如所选素材多集中在唐前和唐宋,这是与笔者的研究和教学侧重紧密相关的。笔者在郑州大学文学院的教学工作中,主要承担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唐宋段,自然关注唐前和唐宋较多,对这些文献相对熟悉,因而宋代以后的材料会稍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