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长篇小说的重要代表作,饱含作家的思辨与爱国热忱。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成立起,就承担起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重任。一九五八年,中宣部指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组编委会,组织朱光潜、冯至、戈宝权、叶水夫等三十余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编选三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根据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的原则进行翻译和出版工作。一九六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是中国外国文学的研究机构。一九七八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更名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至二〇〇〇年完成。这是新中国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是外国文学名著翻译的奠基性工程,其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中国外国文学出版史上之,体现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水平。
历经半个多世纪,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中国读者中依然以系统性、权威性与普及性著称,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已难见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封面为网格图案,因而被藏书者称为网格本。网格本问世几十年来,收到几代读者的喜爱,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堪称对新中国读者影响的外国文学丛书之一。
在中国读者阅读力持续增强的二十一世纪,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空前频繁的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再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合作,以网罗经典,格高意远,本色传承为出发点,优中选优,推陈出新,出版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值此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面世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谨向为本丛书做出卓越贡献的翻译家们和热爱外国文学名著的广大读者致以崇高敬意!
……
泰戈尔以他的浪漫主义的诗歌扬名于世。然而在他六十余年的创作活动中,对当时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得深刻和广泛的,还是他的小说。他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反映了那个时代印度人民的生活与斗争,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泰戈尔生活的时代正是印度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时代,在他的心灵上深深地刻下了祖国沦亡、民族屈辱、人民生活困苦的烙印。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反帝、反封建和要求民族独立的鲜明色彩。
他的短篇小说揭露了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刻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骑在印度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反映了种姓制度、包办婚姻和妇女殉葬等封建迷信的习俗给人民,特别是妇女带来的极大危害。这些短篇小说的情节和布局、人物塑造、景物描写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泰戈尔的十二部中、长篇小说是他丰富多彩的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当中,除了取材于莫卧儿王朝历史事件的两部历史题材的作品之外,其他十部,如描写妇女悲惨命运的《小沙子》(1903)、表现封建道德和民主思潮冲突的《沉船》(1905)等都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在他的长篇小说中,杰出的是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戈拉》。这部长篇小说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九年一直在《布拉巴西》杂志上连载,一九一○年印成单行本,后来翻译成多种语言,受到印度国内外人士热烈的欢迎,成为印度现代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重要的作品之一。孟加拉著名文学评论家苏库马尔·森说:在情节展开的广度和艺术手法表现的深度方面,完全有理由称《戈拉》为现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
这部作品以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反映了印度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梵教徒和新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以及印度近代先进人物摸索民族解放道路的艰苦历程。
英国殖民主义者在镇压了一八五七年的印度民族起义之后,巩固了它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但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新兴的阶级也开始出现并逐渐成长。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趋尖锐,被压榨得走投无路的农民纷纷自发起义,人数众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业已形成,其中不少人已经认识到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灾难,于是民族解放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他们当中,思想上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改革印度教,吸收欧洲文化,争取较大的政治权利。参加这一派活动的有梵社。但到了六十年代,这个团体的部分教徒,过多地吸收了基督教的观点,轻视本国文化。一八六五年它分裂为两派,一派是印度梵社,一派是元始梵社。泰戈尔在《戈拉》里没有涉及元始梵社的活动,提到的是印度梵社,并且恰如其分地批判了它轻视本国文化的缺点。
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代表知识分子另一种思潮的是新印度教。这一派主张发展民族文化,恢复民族自尊心,反对崇洋媚外,反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人民的残酷压迫。但他们认为要恢复民族自尊心就得严格遵守印度教的一切传统,甚至是腐朽的传统。泰戈尔通过《戈拉》这部作品歌颂了新印度教徒反对殖民主义压迫、热爱祖国的思想,同时也批判了他们维护种姓制度、遵守印度教各种腐朽传统的错误做法。
《戈拉》是泰戈尔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它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是因为它表达了印度人民渴望独立与自由的愿望,揭发了殖民主义的罪行,激发起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它还批判了那些崇洋媚外的洋奴和不肯脚踏实地、切实做点工作的知识分子,批判了种族主义、复古主义和歧视妇女的错误思想,而且深刻、全面地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孟加拉社会的风貌。而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显然也是使作品得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他塑造了各种类型知识分子的动人的形象。在这里,我们只提出六个典型人物两个青年、两个姑娘和两位老人。他们全都是热爱祖国、反帝反封建的知识分子,然而他们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鲜明的个性。这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戈拉是泰戈尔塑造的一个印度民主主义者的典型。他从小就是学校和附近一带孩子的头头。后来成为印度爱国者协会的主席。他生活的目标就是要解放祖国。他坚信祖国一定会得到独立和自由。他是一个宁死也不向殖民统治者低头的硬汉,是一个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的英雄。他曾三次面对面地和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并且被捕入狱。他这种没有丝毫奴颜婢膝的品质是殖民地人民可贵的品质。印度评论家S.K.班纳吉说:戈拉就像是渴望自由、愤怒地为反抗自己的社会和政治上处于奴隶地位而斗争的印度心灵的化身。
但戈拉认为造成印度一切灾难的根源是人民群众愚昧无知、知识分子脱离群众以及忘记了印度的光荣历史。因此,当前的任务是唤醒人民,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恢复对祖国的信仰,尊敬和热爱自己的国家。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印度教的一切传统,因为只有这样,群众才不会忘记印度光荣的过去,才不会崇洋媚外,对自己失去信心。他认为只有祖国独立自由了,才能着手改革宗教。因此,他为印度教的一切传统,包括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妇女无权等落后反动的传统辩护,并且身体力行,严格遵守印度教一切教规。这当然是行不通的,首先就造成了自己内心的矛盾,造成了和自己亲人之间的矛盾。在他爱上了信奉梵教的苏查丽妲之后,内心的矛盾就更加尖锐了。他在农村的经历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印度教传统的危害性。但只有在他知道自己不是婆罗门的后代之后,他才彻底地摆脱了印度教传统的束缚,才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印度人,没有种姓,没有教派,可以一心一意地为三亿印度人民服务了。经过艰苦的斗争实践,戈拉终于认识到:印度人民要独立,就要同时反封建,就要冲破种姓制度的束缚,不分宗教信仰,团结一致,才能战胜敌人。泰戈尔通过戈拉,明确地说明了他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复古主义和种姓制度的主张。
戈拉是一个意志坚强、行动果断的人,他的同窗好友毕诺业却比较软弱。他是一个有教养的孟加拉名门子弟,他聪明好学,克己谦让,尊重妇女,不迷信宗教。泰戈尔常常利用他和戈拉的辩论来阐明自己对妇女、宗教、爱情等问题的看法。毕诺业的缺点是犹豫不决,遇事迁就,虽然终于冲破了封建枷锁,和罗丽妲结了婚,但比起勇敢坚强的罗丽妲,就显得逊色多了。
罗丽妲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印度新型妇女。她对殖民统治者无比憎恨,她反抗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疾恶如仇,勇敢果断;虽然受到哈兰的迫害,但寸步不让,和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她那宁死不屈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查丽妲是另一种类型的妇女。她温柔娴静、喜欢深思,虽然不像罗丽妲那样无所畏惧、勇于斗争,但一旦下了决心,也能坚持到底。她热爱祖国,想做一些有利于祖国的事,但却找不到可以为祖国出力的工作,就连她和罗丽妲创办的女子学校也被哈兰所破坏。罗丽妲和苏查丽妲的遭遇,说明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印度妇女的艰难处境。不经过艰苦的斗争,是争取不到自由和幸福的。
在年青的一代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的时候,他们就去找帕瑞什先生。帕瑞什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帕瑞什先生是一个心胸开阔、从容恬静的人。他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印度教腐朽的传统,也反对梵社的宗派主义。他不重视梵教与非梵教之分,只是追求与真神结合,追求永恒的真理。他尊重别人的信仰,尊重个人自由,鼓励年轻人独立思考。认为有勇气在生活中解决新问题的人才能使社会进步。因此,当他的女儿爱上了一个不同教派的青年时,他不顾亲友反对、社会非难、教社惩罚,仍然坚决地支持女儿的叛逆行动。他的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泰戈尔的思想。但在这部作品里,泰戈尔多方面肯定的人物恐怕是戈拉的母亲安楠达摩依。她虽然是一个印度教徒,但并不遵守教规,不尊重封建落后的风俗习惯。她心地善良,温柔体贴;她头脑清醒,镇静坚定。在毕诺业犹豫不决的时候,她开导他;在罗丽妲陷于孤立的时候,她不怕别人议论,不顾家人吵闹,给她具体帮助,为她安排婚事。她认为结婚就是两颗心结合在一起,不同宗教的人照样可以结合。她有帕瑞什先生的开明思想,但比他果断坚强。她是泰戈尔心目中理想的印度妇女。在小说结尾的时候,戈拉情不自禁地喊出了您是我的妈妈!……我到处寻找的妈妈原来一直坐在我的屋子里。
此外,作者还成功地塑造了几个反面人物的形象,通过他们,尖锐地讽刺了崇洋媚外的高等印人、渺小可笑的贪财讼棍和只会夸夸其谈、不能切切实实地做点有益工作的大学生。这样,泰戈尔就从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活动中,反映出当时孟加拉复杂的社会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