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狂热》是霍恩比化身阿森纳超级忠粉,奉献的一部别样的日记体自传。作者以惊人的记忆力再现了阿森纳队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经历的风风雨雨,与此同时也将一个普通英国男人的成长经历融入了海布里球场的光辉岁月;在展现举世闻名的英国足球文化乃至英国足球暴力的同时,探讨了足球狂热这种群体行为如何弥补个体灵魂缺失的一角,在慰藉心灵、造就生活面貌的同时,营造并传承一代社会风尚。
本书仿若别开生面的球迷自传与阿森纳非官方年鉴手册的结合体,情感绵长,诙谐幽默,因直抵人心、共鸣强烈,曾荣获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图书奖;1997年被搬上银幕,2005年又被美国翻拍成棒球版同名电影。
作者尼克·霍恩比是英国文坛的鬼才,涉足领域颇多,作者、记者、编剧等等。他的作品题材大部分涉及英美大众流行文化,有足球、摇滚乐、电视电影业等等,文字俏皮幽默、富含深意,在英美国家拥有大量读者群。
一本真正展现英国足球文化的超级回忆录,球迷自传与阿森纳非官方年鉴手册的绝妙结合体
直抵人心、共鸣强烈,曾荣获英国威廉希尔体育图书奖;1997年被搬上银幕,2005年又被美国翻拍成棒球版同名电影
作家苗炜推荐作序。
前言
1991年7月14日星期日它每时每刻都在那儿,寻找一个出口。
十点钟左右我醒来了,泡了两杯茶,端进了卧室,在床的两端各放上一杯。我们都满怀思绪地喝着;醒来不过片刻,偶尔的交谈似乎仍像梦境般迷迷蒙蒙关于窗外的雨,关于昨夜,关于在卧室里不停地抽烟我曾保证不再这么做。
她问这个星期我要做什么,我想:
(1) 我在星期三要去找马修。
(2) 马修还拿着我的冠军录影带。
(3) [想起马修这个纯属有名无实的阿森纳球迷,已经有好几年都没去过海布里了,所以还没有机会目睹球队新加入球员的表演]我倒想知道他对安德斯·林帕的看法。
醒来后的十五到二十分钟里,简单三步,我已陷入幻境。我看到林帕带球冲向吉莱斯皮,变向到他的右侧,然后被绊倒:点球!李·迪克逊一蹴而就!20……默森的脚后跟挑球和史密斯的右脚远射破网……在安菲尔德,默森轻巧趟过格罗贝拉……戴维斯在维拉面前的转身抽射。(别忘了,这是一个7月的清晨,比赛休战的月份,没有任何俱乐部足球赛事进行。)当我让这些梦幻般的思绪完全占据脑海,继续向前追忆,穿越1989年的安菲尔德球场,1987年的温布利大球场,1978年的斯坦福桥,我所有的足球历程都在眼前闪过。
你在想什么?她问。
这时候我说了谎。我丝毫没有想什么马丁·阿米斯、杰拉尔·德帕蒂约Martin Amis,英国当代著名作家。Gerard Depardieu,法国著名影星。或者工党。然而此刻,痴迷症患者没有选择,他们必须在这样的时刻撒谎。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说实话,那么在这个真实世界里我们将无法与任何人维持关系。我们会被抛弃,随着我们的阿森纳赛程、原版蓝色标记的斯代克斯唱片收藏以及查尔斯王卷毛狗一起腐烂,而我们的两分钟白日梦也将会越来越长,直到我们失去工作、不再洗澡刮胡子吃东西。我们会满身污垢,躺在地板上将录影带一遍又一遍地倒放,以图在心里记住每句评论,包括大卫·普利特David Pleat,英国资深足球评论员,长期为《卫报》撰写足球专栏。对1989年5月26日那夜的专业分析。(你想我还需要去查这日期是否准确吗?哈!)事实是:平日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就是个痴迷的傻瓜。
我无意说对足球的冥思苦想实际上是对想象力的不当使用。《卫报》首席足球评论员大卫·莱希是一个好作家,而且显然是个富有智慧的人,可以想象,他对足球付出的心血比我多得多。莱希和我之间的不同就在于我很少思考。我记忆,我幻想,我试图重现阿兰·史密斯的每一个进球,我计算着我所去过的甲级联赛球场的总数;有一两次,当我辗转失眠时,我尝试着去数清我所见过的每个阿森纳球员。(当我是个孩子时,我还知道那支双冠王球队队员们的老婆和女朋友的名字;现在,我仅仅记得查理·乔治的未婚妻叫苏珊·法吉,鲍勃·威尔逊的妻子叫梅斯,但这一点点回想也完全多余。)
在人们对词汇的正常理解中,这些都不能称为思考。这里没有分析,没有自觉,没有任何严谨的思维,因为痴迷症患者在激情的支配下否认任何形式的对自己偏执的剖析。某种意义上,这正是一个痴迷症患者的定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当中很少人自认为如此。上赛季1月份一个寒冷的下午,一个球迷朋友独自去看一场温布尔登预备队和卢顿预备队的比赛并非出于攀比或自嘲,也无关少年的古怪轻狂,而是因为他真的感兴趣近他对我坚决否认自己是个古怪的人)。
《极度狂热》是对我的痴迷进行某种解析的尝试。为什么这种关系会从学生时代一直延续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比我用自由意愿建立起来的其他任何关系都要长久?(我热爱我的家庭,但那属于强加给我的,我和我在十四岁前的伙伴们也都没有联络了只有学校里的那些阿森纳球迷除外。)为什么这种亲密关系在经历了一次次冷漠、悲伤,甚至是深深怨恨的循环之后还能存在?
这本书也阐述了足球对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到底有何意义。我非常清楚,我的热衷显示了我的性格和个人历程,但人们对足球的投入,实际上也提供了对我们这个社会和文化的全方位信息。(我有很多朋友认为这纯属造作,自圆其说,是一个将大把闲暇时光耗费在寒冷中受尽折磨的人,所做的一种无谓的自我辩解。他们对这个观点特别无法接受,因为我高估了足球的隐藏价值,从而将一些本不属于它的意义加入到谈论当中。现在,我承认足球与福克兰战役、拉什迪事件、海湾战争、分娩、臭氧层、人头税等等毫无关联,我也愿意借此机会,向那些不得不听我这一连串牵强附会的蹩脚类比的人致以歉意。)
后,《极度狂热》是关于作为一个球迷的种种。我读过一些极其热爱足球的人所写的书,但那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也读过一些足球流氓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词汇所写的书,但是每年看球的数百万球迷当中,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一生当中没有碰过别人一根手指头。所以,这本书是为我们这些人所写,也是为了那些想了解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痴迷的人所写。尽管书中细节的描写完全属于我个人的经历,但我仍然希望这本书也能触及一些人的心弦:那些人在工作的时候,在剧院里的时候,或在谈话的时候,常会走神,恍然间似乎回到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前,眼前会闪过那记左脚凌空将球踢入球网右上角的劲射。19681975主场初体验
尼克·霍恩比(Nick Hornby, 1957-),英国作家、剧作家。1992年,霍恩比以一部记录足球的非虚构作品《极度狂热》声名鹊起,被评为当年英国图书奖年度体育类图书。此后尼克·霍恩比的每部小说几乎都在畅销榜和专家书评两方面双获丰收,其中就包括他受欢迎的作品《失恋排行榜》、《非常男孩》,以及戏谑另一位英伦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的名作《拥抱逝水年华》的小说《如何是好》。他的作品大多都被改编成电影,广受好评。2005年《自杀俱乐部》甫一出版即登上英语文学各大排行榜前十名,2014年翻拍为同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