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中国画爱好者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的一种,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6ZDA16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书旨在进一步丰富外销画研究的现有资料,并尝试从戏剧学、文学、民俗学等角度发掘外销画的跨学科价值。法国拉罗谢尔所藏外销画题材广泛,包括戏剧、《红楼梦》故事、权贵人物与人生礼仪、日常生活、清供、花鸟虫鱼等,不乏稀见之作。并且,多数画册的年代较为明确,便于研究利用。本书所收画作写实性很高,是颇富价值的图像史料。拉罗谢尔历史与艺术博物馆也期待在这一话题上与中国学界进行丰富的交流。
序
梅兰妮??莫罗
(Mélanie Moreau,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助理主任)
几年前,英国收藏家伊凡??威廉斯(Ifan Williams)先生联系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Musées d'Art et d'Histoire de La Rochelle),当时他正在欧洲的公共藏品中寻觅中国通草纸水彩画。那次交流使本馆的收藏信息初次被外界了解,并使此后本馆与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的研究者,就这些鲜为人知的藏品展开合作成为可能。几年后,我们富有成效的合作终于更进一步,其成果便是此书以及书中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
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是法国颇有吸引力的亚洲艺术收藏机构之一。本馆的核心亚洲藏品是收藏家们在19世纪下半叶捐献或遗赠的。收藏家阿基利??萨尼耶(Achille Sanier,画家,1796—1871)、让-克里斯托弗??贡(Jean-Christophe Gon,军官,1814—1883)和查尔斯??古斯塔夫??马丁??查西隆男爵(Charles Gustave Martin de Chassiron,外交官,1818—1871),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但据我所知,只有查西隆男爵曾到访亚洲,其他收藏家的捐赠品可能是从商人或古董商手里购得的。
20世纪的前几十年,从巴黎海事博物馆(Musée de la Marine)、吉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借来的艺术品完善了本馆的收藏,主要包括陶瓷、漆器、镀金雕塑、象牙制品和绘画。与其他博物馆倾向于主要展示亚洲古典文化不同,拉罗谢尔的收藏则凸显了19世纪东西方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宁波制造的家具、广州彩饰的瓷器、为展示中国纺织工业的品质与种类而购买的丝绸样品,只是收集并转存到拉罗谢尔的藏品举隅。
拉罗谢尔是一座位于大西洋海岸的港口城镇,很早便与海外国家开展商业活动,贸易对象主要是北欧,其次是非洲和美洲。然而,探索与冒险一直是这座城市DNA的一部分,一些拉罗谢尔人加入探索全世界的远征中。对外面世界的兴趣是拉罗谢尔不同博物馆,例如美术博物馆(Fine Arts Museum)、新世界(历史)博物馆[New World(History)Museum]、自然史博物馆(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藏品所共有的鲜明特征。
这些藏品中,中国外销画——布面油画或通草纸水彩画格外引人注目。中国风格与装饰在西方早已风行,随着19世纪下半叶贸易的扩张,西方对中国及其民众的认知需求日益增长,这也许是收藏家对这些画如此着迷的原因。
本馆藏有十八幅布面油画,可确定为广州煜呱(Youqua)画室的作品;三套得自海事博物馆的通草纸画;三套水彩画来自阿基利??萨尼耶的收藏,其中一套编号为MAH.1871.1.178,是菩提叶画,带有煜呱画室的商标,另外两套编号分别为MAH.1871.1.250、MAH.1871.1.251,是通草纸画;两套来自查西隆男爵的收藏,编号分别为MAH.1871.6.157、MAH.1871.6.158。另有一些散页,多数是人物画。仅就水彩画而言,收藏总量接近百幅。
这些通草纸水彩画册的高与宽都有二三十厘米,来自海事博物馆的画册略小一些。画册封面由丝绸锦缎制成,饰有花纹或云纹。每个画册由十到十二幅单叶组成,用淡蓝色的丝绸环绕将画固定在衬纸上。
这些画主题丰富,例如花卉、昆虫、鱼类、花园等等,并且主要使用青金石等矿物颜料来着色,这吸引了私商、士兵、水手大量购买,用于赠送或转售。多数画作被避光存放,保持了最初的光彩,尽管有时纸张会有点干燥,但画面仍然像收藏家购买时一样鲜艳生动。
由于记载的缺乏,要准确判断这些画册是收藏家于何时何地购买并不容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套画来自查西隆男爵。查西隆男爵是法国第一次出使中国和日本的使团成员,于1858至1860年赴两国制定通商条约。幸运的是,他在出使中写下了一部游记《日本、中国与印度行记,1858—1859—1860》(Notes sur le Japon, la Chine et l'Inde: 1858-1859-1860),从中可知他到中国的第一站是香港,并于1859至1860年在上海停留。
我们可以假设他的画册可能是在香港购买的,因为当时的香港是中国外销艺术品的著名产地。遗憾的是,查西隆在书中并没有具体介绍他是何时、怎样买到这些画册的。与他对在日本短暂停留的描述相反,尽管他在中国待的时间更长,但在游记中只主要阐释了他出使时中国的政治与民族志方面的情况。
查西隆画册的内容以中国戏剧居多。这一特殊的题材选择,说明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他还带回了一幅以墨和颜料绘在丝绸上的卷轴画,编号为MAH.1871.6.183,展示的是中国南方部族的习俗;也带回了当时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品,例如陶瓷、衣服、配饰、书籍等等。
这多种多样的收藏表明,查西隆购买的通草纸水彩画像其他手工艺品一样,不仅用作装饰,同时也是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信息来源。是时,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仍充满了异国情调和神秘色彩。
通草纸水彩画在功能上作为装饰图像和信息来源的双重性,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画没有被归为一个独立的种类。除了在对中国外销艺术品相当早就抱有兴趣的英语国家,在多数情况下,它们或被遗忘,或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对这些画作进行全面整理并予以出版是十分富有意义的。拉罗谢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特别荣幸参与了这一工作,使这些画作再次为世人所知。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一话题上进行非常有趣而丰富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