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篆刻》本套篆刻全集收录整理中国古代古玺、官玺、私玺、古印、官印、私印、昊昌硕、赵之谦、齐白石、邓散木、邓石如、文彭、吴让之等历代名家篆刻大师篆刻作品,按照朝代顺序编纂,详细解读每个时期篆刻特点,印章图片精美,并有印章释文。
中国篆刻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在篆刻形体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结合,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干七百多年的历史。古人不仅要求其满足于实用的功能,而且不断地赋予其艺术的品质,使之逐渐丰满、成长起来,成为一种多姿多彩、足以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特殊式样。篆刻附着于书法,在其使用和传播的过程中,古人使书法篆刻技术具有艺术品位的高低优劣及普遍适用的可比性,这是保证书法篆刻发展的基础。
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古人有云,印篆小道耳。苍雅林说之学于是乎寓。钟篆金石之交于是乎徵。啸堂集古有录竹房学古有编。檄下周氏至综次中人为传观览博物君子未有不究意于斯者也。秀峰汪君好古文奇字、有子云之癖状储名刻多至数干。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徵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昊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厉良玉、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篆刻源流。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焉“玺”。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统一的字体——小篆。在当时社会,小篆是规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规范用字。秦印的形式与以往不同:四周多采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内。
唐宋以来的官私印,唐代印章仍用篆体,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区别。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则用“九叠篆”入印。宋元私印变化很多,用途广泛,质地除铜、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类。当时并且以能看到朱红印泥印在书画作品上,产生艺术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常设正规官,官印是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官印是长方形,叫做“关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