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进程——从黄宾虹到姜宝林》由4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姜宝林的艺术观》,精选姜先生谈自己艺术观念的文章;第二部分是《国际视野中的姜宝林》,精选海外学者探讨姜先生艺术的6篇文章,展现国际学术视野中姜先生的艺术成就;第三部分是《中国语境中的姜宝林》,精选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姜先生艺术创作的论文14篇;第四部分是《姜宝林作品图录》,集中展示姜先生的代表性作品。
笔墨语言是基于笔墨的书写性规律生成的语言,是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一种绘画语言。进入20世纪以来,受文化语境跨界的影响和艺术语言视觉化趋势的冲击,笔墨语言面临着重重危机。伴随着这种影响和冲击,主张“革毛笔的命”者有之,提出“笔墨终结论”者有之,断言“笔墨等于零”者有之。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从黄宾虹、齐白石,到潘天寿、李可染、石鲁,再到姜宝林,这些近现代大家坚守、发展了笔墨语言,并把笔墨语言发展到了呈现现代人绘画经验和表达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新高度,形成了笔墨语言的现代谱系;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笔墨语言深度参与了西方绘画的现代性进程,在欧美形成了书写性抽象主义艺术表现脉络,使得探讨笔墨的书写性语言的世界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姜宝林先生对笔墨语言的现代性的拓展和探索,成了探讨这一问题的重要尝试。
姜宝林先生早年师从潘天寿、陆俨少、顾坤伯、陆维钊、李可染诸先生学习国画艺术,上承黄宾虹先生,旁及石鲁先生。他秉承李可染先生“打进去”和“打出来”的画学理论,形成了“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发展现代性笔墨语言的思路,展现了笔墨语言在现代发展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笔墨语言的自觉守护和开拓性探索,使他成了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画现代笔墨语言的集大成者。姜先生的笔墨语言有下列形态:
其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水墨山水和写意花卉。既有对传统笔墨语言的丰富、吸纳,又有对传统笔墨语言和现代笔墨语言二者的融会,还有对李可染写生笔墨语言的拓展。
其二,独创的“白描山水”,也被称作“姜氏山水”或“白宝林”。白描山水的灵感来源,一是木版年画的黑白图案和敦煌壁画中的山石图式,二是受梵高、莫奈和毕加索的油彩笔触的启发,重构了山水笔墨语言的结构与技法。
其三,积墨山水,即“黑宝林”。虽然学界认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不能表达光和体积感,但通过对黄宾虹和李可染积墨法的继承与发展,姜先生的积墨山水把对光和体积感的表达推向了新的高峰。如《桌山》《西域暮色》中,姜先生运用笔墨语言对光和体积层次的丰富表现,充分展现了笔墨语言的极致和高级。
其四,半具象笔墨的抽象构成。此形态又可分为半具象笔墨抽象山水和半具象笔墨抽象花卉两种。前者以《秋声》《西域纪行》《寂》等作品为代表,后者在《春风春花》《丝瓜》等作品中可见一斑。此形态主要是把山石或花卉树木的肌理聚焦、强化,运用积点成线、积线成面的方法把它们组织为有肌理感和气脉贯通的图式整体。
其五,纯粹笔墨的抽象构成。以20世纪90年代的《佛尔蒙特》系列、《韵》系列、《皴法新解》等作品为代表。此形态一方面得自对山石或草木肌理的再度抽象图式化,另一方面则来自笔墨语言本身抽象元素的图式化。这其中深受黄宾虹“不齐之齐三角斛”、潘天寿“不等边三角形”抽象构图观念的启发。此形态是一种基于笔墨语言本身的内省而形成的观念构成艺术。
以上5种笔墨语言形态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综合了外砺与笔墨语言内生的双重力量。所谓“外砺”,指受西方现代艺术如梵高、毕加索以及波洛克、马瑟韦尔、马克·托比等画家的影响和启发;所谓“笔墨语言的内生的力量”,则指笔墨语言内在的求变、求新的驱动力,它体现了一种源于笔墨语言内部的形式意志。
第二,把上述双重力量综合起来形成审美动力的正是艺术家作为立法者的主体构成力量。所谓“艺术家作为立法者的主体”,是根据康德的“天才为艺术立法”的思想而提出的。艺术家作为立法者是现代艺术家主体身份的标志,与前现代的师法造化、模仿的艺术家的非主体身份不同。如果说前现代的艺术家是在师法造化的前提下“随物赋形”,那么作为立法者的现代艺术家则是以主体身份来表现和赋形的。如果说石涛提出“法自我立”,他最早预感到了这种现代性主体审美到来的话,那么姜先生则是继黄宾虹、齐白石、李可染这样的过渡人物之后最早确立自身立法者主体身份的艺术家。这一点姜先生比他的同时代人察觉得要早。
姜先生的上述5种笔墨语言形态,除第一种外,后4种都具有强烈的笔墨抽象的形式构成特点。正是这种笔墨抽象形式构成的强化和图式化,增强了对徒手笔线的有规则和非对称性的组合的表现形式,同时增强了对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性和偶发性渗染的控制。这表面上看来虽然弱化了传统文人笔墨的逸情墨趣,却将笔墨语言带入现代艺术家作为立法者的主体建构的崭新阶段。其画面的“满”、笔线和墨色的层层积累所形成的浑厚的整体性,不仅使他的画面具有了传统笔墨语言少见的高级感和主体建构的高贵感,而且将传统的移情式感性表达的笔墨语言转换成了现代主体构成的强力表现和视觉体现——直觉图式构成的笔墨语言。可以说,姜先生完成了从传统“文言”笔墨语言向现代主体构成的笔墨语言的范式转换,将黄宾虹、齐白石和潘天寿开启的从传统向现代笔墨语言的转换谱系推进到了崭新阶段,形成了中国美学史上和现代艺术史上迫切需要进行深入总结的重要课题。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与现代艺术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于2016年9月25-26日召开了“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进程:从黄宾虹到姜宝林”高层国际专题研讨会。
本论文集的最初构想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进程:从黄宾虹到姜宝林”高层国际专题研讨会的基础上,推出一部能够反映姜先生笔墨语言的发展历程及其深度和广度的论文集。根据此思路,我们收集了中外研究姜先生的论文近40篇。后来,出版一本中英文对照本的论文集成为一个新的目标。为此,我们从上述40篇论文中精选了20篇,加上4篇展示姜先生艺术观的论文,集结成了本论文集。
本论文集由4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姜宝林的艺术观》,精选姜先生谈自己艺术观念的文章;第二部分是《国际视野中的姜宝林》,精选海外学者探讨姜先生艺术的6篇文章,展现国际学术视野中姜先生的艺术成就;第三部分是《中国语境中的姜宝林》,精选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姜先生艺术创作的论文14篇;第四部分是《姜宝林作品图录》,集中展示姜先生的代表性作品。
牛宏宝,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1月至8月期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哲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美学会(IAA)会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中国人民大学重大项目2项。代表著作:《现代西方美学史》(2014)、《西方现代美学》(2002),《美学概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5、2007、2013、2016),《汉语语境中的西方美学》(2000)等。译著:《拉康》(1999)、《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2009)、《艺术哲学读本》(20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