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化与分型——汉唐琵琶的类型特征、演奏方式及其人文存在研究
定 价:90 元
- 作者:陈岸汀著
- 出版时间:2022/3/1
- ISBN:9787506886499
- 出 版 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J632.339
- 页码:27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华化与分型——汉唐琵琶的类型特征、演奏方式及其人文存在研究》在中国琵琶史研究论域内,就汉唐琵琶音乐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中国琵琶渊源、名实之辩、类型特征、演奏方式及其人文存在等多个层面进行阐释,并就不同时期琵琶音乐文化特征做了系统性建构,为探索汉唐时期琵琶艺术的“华化”与民族化实践发展道路提供认识依据。
最早给陈岸汀博士定这篇博士论文的选题,是基于她的“双专业”结构特点——音乐史学和琵琶演奏两个专业的素养、经验和知识储备。作为指导教师,我要求她在这个选题的研究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不仅要出新意,还要有所创新。现在看来,这个要求她做到了。
从事音乐史学研究的学者,其学科素养或智力结构,可以是跨域、多元综合的。其中,涉及乐器史的研究,最好具有一定程度的乐器演奏经验和能力。其实,音乐演奏能力,除了演奏技能本身,还包括直接影响演奏状态和效果的演奏心理甚至思维能力,以及善于认识、总结乐器演奏方式与特点、经验与规律的认知能力。这是因为,音乐演奏并非仅靠纯粹的技能就能完成。对乐器及乐器演奏的认识,如果进入到历史研究语境,恰恰需要具有这方面的综合能力、修养和学识。实际上,具备这种综合能力的音乐史家并不多见。并且,对专业演奏能力的体悟与认识,特别是从事乐器史或器乐艺术史的研究,仅有一般的或者说曾经的音乐演奏经验,其实是不够的。这方面的心得、经验与体悟,自有深浅之别。更不用说,接受过音乐学训练,对音乐演奏有较深体验和感悟的学者,对演奏理论的探讨和认识,肯定会胜于一般的演奏家。因此,当一位在演奏和理论两个领域都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在这样一项特殊研究中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双专业”优势,是一定会有收获的。这既是我最早定下这个选题时的自信,也是陈岸汀博士为何能在这项研究中,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所得,都能够超越前人、有所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岸汀的这项研究,集中就汉唐琵琶的型制与构成、演变与分型、乐器类型特征的名实关系与概念界定、乐器的审美与人文存在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并且在广阔的历史时空与文化背景中去梳理、分析汉唐琵琶的“华化”与“分型”问题。全书虽然在文字表述上仍有修订的余地,但就其整体而言,却可见其史料基础的厚实;书中所论,可谓言有所依、事有所析、论有新意、文有所立,为中国琵琶史的研究,提供有不少学术含量较高、颇有价值的认识成果,推动了这个专题史领域的研究。
对于古代乐器的研究,无论是面对音乐文物还是音乐文献的研究,都要“见人、见物、见心灵”①。乐器史或器乐艺术史的研究,无论是微观、宏观还是宏微结合的研究,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视角甚至要求,就很难对历史上的音乐文化现象有较为深入的认识。陈岸汀在琵琶史研究中,从“人器关系”来研究汉唐琵琶,实际上是在乐器史研究中,视乐器的存在实为人的存在,在构成“人器关系”的诸种关系中展开论述,就此理论模式的提出而言,已经属于乐器史研究具基础理论意义的学理建构。对“人器关系”的探讨,必然涉及乐器形态、演奏技能、参与行为、文化观念、审美意识等各个方面。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器关系”整体呈现的多线、多层和多向的辐射和展开,也可以看到从多种视角、方向、层面向问题核心的聚焦和总结。
作者在本书中,首次在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的乐器史专题研究中,运用乐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以260余幅与汉唐琵琶研究相关的图像为依据,以较为全面的文献梳理与解读为基础,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汉唐琵琶类型特征研究的模板样式进行研究。其作用并非仅限于根据某种乐器类型,判断其属于哪个历史阶段或特定时期,而是主要将其用于汉唐琵琶研究中的有序分类、类型界定、型制比较,甚至从演奏的角度,分析“人器关系”中乐器类型与技能运用的关系。与此相关,作者在书稿中,首次对汉唐琵琶的类型特征及其分型,提出了规范的、也是基础性的分类方式,为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从认知上提供了具有一定规范性的琵琶类型概念系统。例如,作者在琵琶类型特征研究及必然涉及的琵琶类型样式描述中,将琵琶的共鸣箱体、柄颈、共鸣箱和柄颈的关系这三种要素,作为辨识汉唐琵琶多种类型特征与分型的基础,甚至将琴项和弦数的变化也列入这种辨识之中。由此,研究中无论观点有何不同,都可以在类型特征描述较为客观、共识性较强的概念系统中讨论问题,求同存异。
作者在琵琶发展历史空间与人文空间的交织中,不是简单地将汉唐琵琶视为外来乐器来谈汉唐琵琶的类型特征、人文存在等问题,而是以阮咸类琵琶和梨形琵琶这“两系琵琶”的客观存在与历史发展为两大基本线索,以汉魏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为三个阶段、以南北朝与中唐为两个发展的重要节点,提炼出“两个节点三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展开其整体论述。作者指出,汉魏西晋时期,阮咸琵琶作为“中国琵琶”完成了从创制到文化归属的定位;东晋南北朝时期,“两系琵琶”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多种分型变体,“两系琵琶”的中原样式再次得到新的整合,形成有宽体共鸣箱体配合更大的拨子、双腿承重的方式进行演奏;中唐时期作为琵琶发展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其意义在于“琵琶”与“阮咸”名实指向的转向和文化身份的再确立。
陈岸汀,女,艺术学博士,讲师。2015年入职中国音乐学院,担任中国音乐史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长期参与国家琵琶艺术家王范地的琵琶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先后发表《魏晋至南朝宋齐阮咸类琵琶与文士之关系》《弹法—音效-情态——魏晋三篇<琵琶赋>典型演奏手法及音乐风格情态研究》,完成北京市教委“双百计划”科研项目《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研——以市内博物馆藏音乐文物为例》(2018)等。
绪论
第一章 汉魏至南北朝时期的琵琶类型与分型
第一节 圆形共鸣箱一直柄类琵琶的类型与分型
第二节 梨形类琵琶的类型与分型
第三节 中国琵琶的历史起源及名实之辩
第二章 汉魏至南北朝时期的琵琶演奏方式与音乐特征
第一节 典型的演奏方式与演奏法
第二节 典型的音乐情态与艺术化处理手段的发展
第三节 传播流布与地域性的琵琶音乐风格特征
第三章 汉魏至南北朝时期的琵琶音乐文化及其人文存在
第一节 文士琵琶
第二节 伎乐琵琶
第三节 供养及民俗崇信活动中的琵琶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琵琶类型与分型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琵琶类型
第二节 从“秦琵琶”到“阮咸”、从“胡琵琶”到“琵琶”
第三节 隋唐琵琶的华化与传播
第四节 大、小“忽雷”及其他与“琵琶”相关的乐器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琵琶演奏与音乐特征
第一节 演奏方式与演奏身姿
第二节 宫廷燕乐中的琵琶音乐特征
第三节 唐代琵琶典型演奏手法与音乐风格
第四节 曲目遗存简况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琵琶音乐文化及其人文存在
第一节 职业琵琶乐人身份及其生存方式概况
第二节 宗亲权贵的琵琶音乐生活
第三节 士大夫文人的琵琶音乐活动
第四节 佛教及民间信俗活动中的琵琶
第五节 市井生活中的琵琶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