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综述》在对原始史料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不平等条约”这一词语在语义上的演变及其在国际、国内各种场合论争中被运用的情况;同时试图阐释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在1840年到1943年这一历史时期对“不平等条约”的各种解读,是如何在争取和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和民族认同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作者还把视野投向19世纪以来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特征——这一至关重要却乏人问津的课题。
长期以来,海内外众多有关不平等条约的著述均注重于条约本身的研究,本书则将“不平等条约”作为对外交、法律、政治和文化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一种特别的解析方式,从而催生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多重含义。作者的论证缜密有力,显示出她对中西文资料的娴熟驾驭能力。《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综述》英文版问世以来,广受中外历史学家的好评,普遍认为该书对“不平等条约”这一中国对外关系史上至关重要的课题有深刻的洞察,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相信中文版的问世将会为读者提供一种看待“不平等条约”问题的新的视角。
王栋,1967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9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获近代对外关系史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戈登大学中国历史教授和东方国际研究所所长。现任芬兰图尔库大学 (University of Turku)中国历史讲座教授和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芬兰当代亚洲研究博士生院院长、芬兰国家亚洲研究网络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search Associate)、《美国和东亚关系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编委。
主要英文专著有《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国耻与民族历史叙述》(China's Unequal Treaties:Narrating National History,2005年版),《中美文化相遇和岭南大学(1888--1952)》(Managing God's Higher Learning:U.S.一China Cultural Encounter and 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1888—1952,2007年版)、《美国与中国:十八世纪以来的历史》(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A History from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2011年版)。
引言
一、叙述、宣传和民族主义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追溯晚清帝国时期的不平等条约历程(1840—1911年)
一、不平等条约的起源
二、有关不平等条约的表述
第二章 对国际法的履行及质疑:不平等条约与北京政府外交部(1912—1928年)
一、总理衙门、外务部和外交部:体制背景
二、叙述条约:外交部和“不平等条约”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宣传“不平等条约”口号(1923—1927年)
一、词语“不平等条约”的使用
二、宣传“不平等条约”:民族主义的一种形式
三、不平等条约的论辩:三种解读模式的比较
四、不平等条约的“模糊性”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洗雪“百年国耻”:民族主义和围绕不平等条约的政党之争(1928—1947年)
一、不平等条约之争(1928—1937年)
二、1943年“平等新约”
三、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四、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法的普及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研究
一、国际法在中国的发端与不平等条约
二、找寻国际法在中国运用的基础(1912—1949年)
三、中国背景下的国际法本土化:20世纪后半期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对历史的解读与再解读
参考文献
索引
中文版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