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梁遇春的经典散文集。梁遇春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写作英国随笔风格的散文小品,擅长表达充满个性特点的社会人生体验,提供一种“絮语”式议论美文。他的散文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查里斯·兰姆,有着一种悲剧式的幽默,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又因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主要内容包括: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文学与人生等。
年仅26岁逝世的北京大学英文系才子梁遇春散文代表作。 融会中国古典诗词、英国散文、俄罗斯小说的小品文奇才。 媲美中国李贺,英国济慈,德国诺瓦利斯。 被誉为中国的爱利亚,新文学中的六朝文,博览群书,另辟蹊径。 完整收录梁遇春小品文代表作《春醪集》与《泪与笑》。
梁遇春(1906-1932),别署驭聪,又名秋心,福建闽侯人。民国散文家。从叶公超等名师,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圈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其问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和《泪与笑》出版。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
春醪集
序
讲演
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
醉中梦话(一)
“还我头来”及其他
人死观
查理斯·兰姆评传
文学与人生
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
文艺杂话
醉中梦话(二)
谈“流浪汉”
“春朝”一刻值千金
“失掉了悲哀”的悲哀
泪与笑
序一(废名)
序二(刘国平)
序三(石民)
泪与笑
天真与经验
途中
论智识贩卖所的伙计
观火
破晓
救火夫
她走了
苦笑
坟
猫狗
这么一回事
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
毋忘草
黑暗
一个“心力克”的微笑
善言
KISSING THE FIRE(吻火)
第二度的青春
又是一年春草绿
春雨
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
跋(叶公超)
讲演
“你是来找我同去听讲演吗?”
“不错,去不去?”
“吓!我不是个‘智识欲’极旺的青年,这么大风——就是无风,我也不愿意去的。我想你也不一定是非听不可,尽可在我这儿谈一会。我虽然不是什么名人,然而我的嘴却是还在。刚才我正在想着讲演的意义,你来了,我无妨把我所胡思乱想的讲给你听。讲得自然不对,不过我们在这里买点东西吃,喝喝茶,比去在那人丛里钻个空位总好点吧。”
来客看见主人今天这么带劲地谈着,同往常那副冷淡待人的态度大不相同,心中就想在这里解闷也不错,不觉就把皮帽围巾都解去了。那房主人正忙着叫听差买栗子花生,泡茶。打发清楚后,他又继续着说:
“近来我很爱胡思乱想,但是越想越不明白一切事情的道理。真合着那位坐在望平街高塔中,做《平等阁笔记》的主笔所谓世界中不只‘无奇不有’,实在是‘无有不奇’。Carlyle这老头子在Sartor Resartus中‘自然的超自然主义’(Natural supernaturalism)一章里头,讲自然律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解的神秘,所以这老头子就觉得对于宇宙中一切物事都糊涂了。我现在也有点觉得什么事情我都不知道。比如你是知道我怕上课的,自然不会爱听讲演。然而你经过好几次失败之后,一点也不失望,还是常来找我去听讲演,这就是一个Haeckel的《宇宙之谜》所没有载的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哦!现在又要上课了,我想起来真有点害怕。吓!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从前我们最高学府是没有点名的,我们很可以自由地在家里躺在床上,或者坐在炉边念书。自从那位数学教授来当注册部主任以后,我们就非天天上班不行。一个文学士是坐硬板凳坐了三千多个钟头换来的。就是打瞌睡,坐着睡那么久,也不是件容易事了。怕三干多个钟头坐得不够,还要跑去三院大礼堂,师大风雨操场去坐,这真是天下第一奇事了。所以讲演有人去听这事,我抓着头发想了好久,总不明白。若说到‘民国讲演史’那是更有趣了。自从杜威先生来华以后,讲演这件事同新思潮同时流行起来。杜先生曾到敝处过,那时我还在中学读书,也曾亲耳听过,亲眼看过。印象现在已模糊了,大概只记得他说一大阵什么自治,砖头,打球,……后来我们校长以‘君子不重则不威’一句话来发挥杜先生的意思。那时翻译是我们那里一个教会学堂叫做格致小学的英文先生,我们那时一面听讲,一面看那洁白的桌布,校长的新马褂,教育厅长的脸孔,杜先生的衣服……我不知道当时杜先生知道不知道How we think。跟着罗素来了,恍惚有人说他讲的数理哲学不大好懂。罗素去了,杜里舒又来。中国近来,文化进步得真快,讲演得真热闹,杜里舒博士在中国讲演,有十册演讲录。中间有在法政专门学校讲的细胞构造,在体育师范讲的历史哲学,在某女子中学讲的新心理学……总而言之普照十方,凡我青年,无不蒙庇。所以中国人民近来常识才有这么发达。太戈尔来京时,我也到真光去听。他的声音是狠美妙。可惜我们(至少我个人)都只了解他的音乐,而对于他的意义倒有点模糊了。
“自杜先生来华后,我们国内名人的讲演也不少。我有一个同学他差不多是没有一回没去听的,所以我送他一个‘听讲博士’的绰号,他的‘智识欲’真同火焰山一样的热烈。他当没有讲演听的时候只好打呵欠,他这样下去,还怕不博学得同哥德、斯忒林堡一样。据他说近来很多团体因为学校太迟开课发起好几个讲演会,他自然都去听了。他听有‘中国工会问题’,‘一个新实在论的人生观’,‘中外戏剧的比较’,‘中国宪法问题’,‘二十世纪初叶的教育’……我问他他们讲的什么,他说我听得太多也记不清了,我家里有一本簿子上面贴有一切在副刊记的讲演辞,你一看就明白了。他怕人家记得不对,每回要亲身去听,又恐怕自己听不清楚,又把人家记的收集来,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模仿的,不过我很替他们担心。讲演者费了半月工夫,迟睡早起,茶饭无心,预备好一篇演稿来讲。我们坐洋车赶去听,只恐太迟了,老是催车夫走快,车夫固然是汗流浃背,我们也心如小鹿乱撞。好,到了,又要往人群里东瞧西看,找位子,招呼朋友,忙了一阵,才鸦雀无声地听讲了。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