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师大班主任研究中心发起的“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至今已有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专业引领下的班主任实践共同体的诞生,得益于专业研究机构的学术滋养,发起人对于教育契机的敏锐把握,一线班主任对于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专业水准的系列化主题设计,以及沙龙成员呈现出的实践智慧和教育情怀。从沙龙举办之初至今,沙龙的主题始终围绕一线班主任关心与困惑的问题展开研讨,所有沙龙话题都来自班主任的实际生活,并能在理论上引领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这正是沙龙的生命力所在。在“随园夜话”的沙龙里,没有专家和授课教师,大家自由地围坐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小组,组内交流,集中分享。交流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是成功经验的介绍,而是不同思想观点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老师,都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和表达,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因此才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总之,沙龙活动以其自身独有的魅力在学校教育的评价体制之外自然地自由地生长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中体现的先进的教育观念、学术研究的存在样态,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
?一本有关“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萌芽、发展、壮大的历史之书,班主任实践共同体开拓的足迹、探索的身影、智慧的行动闪烁其中。
?一本热烈而坚定的班主任教育宣言,为千千万万个班主任打造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一本献给所有班主任的心灵手札,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展现“随园夜话”班主任实践共同体的温度与高度。
序言?
为建设“班级教育学”作贡献
不知不觉间,“随园夜话”已走过了十个年头。“随园夜话”是我们非常好的学习课堂!我在这个课堂里的学习和收获是多方面的:学习到了教育同行朋友们的教育观念和工作经验;认识了一些坚守在班级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朋友;到一些中小学参加活动,开阔了自己的教育眼界。“随园夜话”是我们享受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友好情谊的精神家园!
想到“随园夜话”,自然想到夜话的创始人齐学红老师,想到班主任中心以及积极参与夜话活动的朋友们!
“随园夜话”,是一种教育创新!为了更进一步地发挥“随园夜话”的教育创新功能,我建议今后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把建设“班级教育学”作为夜话的中心议题,围绕这个中心确定成系列的、具体的题目,尽我们的努力为建设“班级教育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班级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形成、逐渐成熟的教育学科。怎样有效地促进班级教育学建设,开展好“随园夜话”活动,我提出一些想法或建议,供有缘参加夜话的朋友们参考。
其一,先了解已有的班级教育学的著述。2016年11月,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班主任圆桌论坛第五届学术会议上,我按要求提交了一篇短文《建设中国特色的班级教育学》,之后该文在《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4期发表。但到目前为止,就我所了解的,直接研究班级教育学的材料不是很多,但是作为学科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我们还是应当努力了解。我了解的有以下一些材料。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学生高学贵编著、1990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班级教育学》,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副院长的张焕庭教授为其写了序言。
魏国良著《学校班级教育概论》,199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班华等著《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一书,2000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可以看到“班级教育学”的雏形。
进入21世纪,蒋莉、刘力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班级教育”实验研究阶段成果《“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2003年4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当然,还有不是直接阐述“班级教育学”,但与其有着密切内在关系的著述,如班级管理学之类的,都是我们应当学习了解的。
其二,学习教育哲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这是建设班级教育学必须学习的理论著作。这类著述很多,当然还需要学习教育实践。希望学习过程中能考虑“读—思—行—写”各个环节,并结合起来。“读”,包括读文字的书和非文字的实践形态的书。我到过的一些小学和中学,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等办学实践,都体现了教育学原理,整个学校就是一本“实践形态”的教育学。20世纪90年代,我多次到过江阴华士实验小学。在2011年华士百年校庆之时,我写过一篇短文《好好学习华士这本教育学》,就是把华士看作实践形态的教育学。“思”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行”指把学、思所得用到实践中去;“写”是学习的又一重要环节,把学、思、行所得写下来。
在诸多的学习内容中,我非常重视对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的学习。这两篇文章并非教育著作,也不是教育哲学,但却是指导我们认识一切问题,包括教育问题极其重要的哲学理论和思维方式。
其三,重视对当前教育发展现状的研究。要清晰地认识到反映当前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理论有哪些,不符合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问题又有哪些。
我认为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建设班级教育学中,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防止教育腐败及其导致的各种教育病症和危害!教育腐败导致了诸多教育病症,如考试主义、分数主义、升学主义、锦标主义等,其后果是折磨人、摧残人、误导人!
在防治教育病症的过程中,我们应特别要解决轻视体育、忽视美育的问题。
建设“班级教育学”,必须关注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改革的要求和精神,关注学校教育、班级教育现状。无论是在南京市还是在江苏省,或是在更广泛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建设中,我们都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我们要做自觉的教育者,即理解教育本质,懂得人的发展和成长的规律,自觉地根据教育本质、教育目标要求,遵循教育原理、规则,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目前,我们应自觉地为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育新人、兴文化”服务,即我们的“班级教育学”必须充分考虑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为此,我们应充分理解德智体美劳各种素养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体”是人各种素养发展的生理基础,是各项素质的物质载体。“智”是各种素养发展的科学基础和智力基础。“德”是人的核心素养,关系到人发展的方向性和内在动力。“美”是人作为精神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生命是精神生命。美学家张世英指出,人的生命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表现为四种境界,即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与其对应的教育有体、智、德、美各育。精神生命发展的四个阶段或四种境界,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人的四方面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阶段是相互对应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体育的功能,为人的各项素养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物质载体。智育为人各方面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知识和智力基础。德育为人培养道德,这是核心素养,是决定人体、智、德、美各项素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内在动力的。美育,培养提升人的审美素养。体、智、德、美各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班级教育学”研究应重视研究班级心理教育。班级心育是中国心育的特色。世界各国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其组织形式多为个别的或团体的心育。中国注重发展性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优化心理机能,提高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中国是以已有的教学班为单位实施心理教育的。我们的心育与体、智、德、美各育相互融合,对这样的心育,我们称为“整体融合型心育”。实施“整体融合型心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需的心理基础。我们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促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地为“育新人、兴文化”服务。
我坚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班主任沙龙“随园夜话”活动定会产生创新性的教育思想,也一定会为我们的“班级教育学”建设作出可喜的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 班华
“随园夜话”作为一种实践教育学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主任研究中心是由班华教授倡议,于1994年10月成立的,当时是作为教育系下面的一个研究机构,中心主任都是由教育系主任兼任的。中心第一任主任是高谦民教授,历任中心主任有李学农、冯建军等。班主任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第一个专门从事班主任研究的学术机构,在国内学术界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从班华教授提出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到系统构建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体系,从提出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到构建班主任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心始终引领着国内班主任理论的发展。目前,中心是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同时作为教育部班主任“国培项目”的承办单位,在班主任实践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专业引领作用。
一、我与“随园夜话”的十年情缘
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25个春夏与秋冬。如果说班主任研究中心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随园夜话”就是这棵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果实。从最初与几位教师一起研讨《精神家园共营造——班主任与每个班级》中各不相同的班级案例,到大家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系列主题沙龙,不知不觉间,我与广大一线班主任老师一起走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除了在81期沙龙中对诸多班级教育问题的探讨外,我们还收获了深厚的友谊,结识了一群班主任研究的志同道合者。因为它是一个自发的民间活动,因此,来到这里的老师大多是出于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而我自己,作为一位有着中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历的高校教师,对于中小学教育实践有着近乎本能的深切体悟与实践关怀,与一群志同道合者一起相伴成长,成为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这里,我找回了久违的教育激情,开始与自己的生活史和生命成长历程对话,从一群年轻班主任身上似乎看到了初为人师、初为班主任的自己。作为过来人,我深知在他们的成长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同伴的支持,更需要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于是,“随园夜话”这一来自民间的自发组织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为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轻松自由、平和自然的研讨方式和表达方式,选择在晚上这样一个让人身心放松的空闲时间,就是不希望给已经身心疲惫的班主任老师增加太多的负担;我们把沙龙的研讨地点放在南师大,是希望圆很多老师的大学梦,让他们能够经常走进大学校园,在感受大学学术氛围的同时,不断激发自己学习的激情,因为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自己必须成为永远的学习者;我们把沙龙安排在南师大美丽的随园校区,选择教科院602会议室这个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场所,让普通班主任老师成为沙龙的主持人,就是希望他们找回作为教师的专业自信和职业幸福。这一系列美好的心愿就这样在班华教授、黎鹤龄主任两位长者的支持与见证下,在一大批有理想、有情怀的优秀班主任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变成了现实,成为一个美丽的教育神话。因为这样的活动没有任何的经费支持,没有来自行政的命令,完全出自每个人的意愿;这里人来人往,没有任何的强求,越是这样,大家越是乐此不疲,往往是夜话结束后,在结伴回家的汽车上、高铁上,大家仍然意犹未尽,继续着沙龙话题的研讨。沙龙成了一个传奇,很多同行好奇地询问:你们是怎样做到的?沙龙与其说传递的是知识,不如说是一场修炼,是对一个人定力、恒心的考验。每个人都渴望传奇,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把自己变成了传奇,这就是沙龙的魅力所在。原来教育可以这样来做,一群人的事业可以这样美好……
二、“随园夜话”作为一种实践教育学
我一直在思考,“随园夜话”作为一个班主任的“实践共同体”和一种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模式,究竟意味着什么,改变着什么?也许,“实践教育学”这一概念可以表达这样一种意义的建构过程。在这里,我们践行了这样一些教育理念。
第一,我们践行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在这里,高校教师与班主任教师一起过一种专业生活,自由研讨成为一种生活样态,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忙碌着的班主任教师有了静心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提供了一个实践载体。这样的载体无论是对于高校教师还是一线班主任教师都是非常缺乏的,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第二,我们践行了教育即生长的教育理念。沙龙话题大多来自班主任的日常生活实践,沙龙活动意在与班主任的日常生活世界进行对话与研讨,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成为生命成长共同体。除了班主任日常工作操作层面的问题,例如班会课的主题化、系列化研究和班主任的批评权问题之外,我们还研讨了读书与教育、音乐与教育、绘画与教育、诗歌与教育、交往与教育、体验与教育、美育与教育、生活与教育等话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班主任的带班方法与策略、学生发展中的问题、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路径、班主任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与探讨,把教育深深植根于学校教育以及班主任的生活土壤中。
第三,我们践行了生命教育的理念。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是植根于他们的完整生活和生命质量基础之上的,所以,作为研究者,我们无法从他们作为人的完整生活中抽离出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策略,恰恰相反,应该将这一切还原到他们的真实生活中去。为此,我跟踪了数十位优秀班主任教师的生命成长历程,叙写了班主任的生命成长故事,深入探究班主任教育情怀的由来,为班主任研究打上生命的底色。理论不再是灰色的,而是有血有肉且血肉丰满的。
第四,我们践行了教育即创造的理念。沙龙的研讨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这是班华教授对于这一实践活动的肯定与评价。这里同样不乏一线班主任教师实践智慧的创生。例如,成功转化自闭症孩子的郭文红老师,对高中班会课进行课程化、主题化、系列化探讨的袁子意老师,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制度创建在班级且不断创生班级教育资源的杨学老师,创生班干部晋级制度的韦成旗老师等。在长达十年的研讨过程中,大家相互启迪智慧,分享成为一种习惯,班华教授坚持为大家荐书,黎鹤龄主任更是把沙龙不断推介给身边的年轻班主任。“随园夜话”就这样在大家的口耳相传中,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例如,“随园夜话”在仙林大学城落地生根,形成“随园夜话”的仙林联盟;镇江润州区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不仅每月到南师大参加沙龙活动,还坚持自己每月开展沙龙研讨,形成“随园夜话”分店式的运作模式。大家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在各自的实践领域不断将这一模式发扬光大。
第五,我们践行了教师应成为批判反思者的教师教育改革理念。经过十年的努力,“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形成一种批判反思的沙龙文化,大家不唯书、不唯上,从惯常的成功经验的介绍走向一种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这里不是只有一种声音,而是有着不一样的声音和不同的表达;努力寻求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而不是追求标准答案。进而逐渐摆脱学科中心的固化思维,向着求异思维、复杂性思维方向转变。批判性思维和转化型知识分子的诞生,恰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希望教育变革在优秀班主任的主动实践下变为现实。面对问题丛生的教育现实,不是坐等自上而下的改变,而是不断创生自下而上式的底层教育实践。对此,我们可以说,我们可以做到!
第六,对于教育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价值和使命的自觉践行。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从来就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缺少的恰恰是对这些先进教育理念的自觉践行。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应仅仅成为新知识、新观念的生产者,更应成为自己教育理念或主张的自觉践行者,言行不一往往是对自己理论主张的莫大消解和讽刺。通过理论引领实践,变革实践,这才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也是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所在。
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 齐学红
2018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