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论述,是儒家理论的经典。《论语》的形成主要是孔子的弟子学生们将孔子的论述、孔子与其弟子学生的教诲交流以及孔子弟子学生的感悟体会汇集成书,共二十章五百多节。由于是孔子弟子学生大家收集整理成书,因时间先后,各自角度,记忆深浅等因素,《论语》二十章之间无严密逻辑关系,除有的章节对某一专题相对集中的论述外,甚至各章及各节之间也无严密逻辑关系。以至造成有国外学者认为孔子思想系统性、逻辑性不够,国内外研习者学习理解困难,掌握其核心要义与思想体系更为不易。
本书作者将《论语》二十章五百多节,按照重塑儒家思想总体框架及逻辑体系的思路,本着尊重原著章节内容的原则,将《论语》重新编辑为“四编二十章及附一章”,每一章节有原文、译文、释义及导读等部分,具体章节如下:
第一编(五常)
第一章:论仁 23千字
第二章:论义 5千字
第三章:论礼 25千字
第四章:论智 3千字
第五章:论信 3千字
第二编(五伦)
第一章:论父子 3千字
第二章:论兄弟 2千字
第三章:论朋友 3千字
第四章:论师生 8千字
第五章:论君臣 3千字
第三编(五为)
第一章:论为人 25千字
第二章:论处世 26千字
第三章:论生活 22千字
第四章:论从政 28千字
第五章:论教育 23千字
第四编(五向)
第一章:论弘道 5千字
第二章:论天命 4千字
第三章:论志向 2千字
第四章:论古今 5千字
第五章:论六艺 4千字
附一章:
评孔子 2千字
陈流汀 耿战超 谭代龙
----------------------------
陈流汀,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担任重庆大学教授、重庆邮电大学教授(二级)、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首席专家)等职。连续三届担任重庆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研习儒家思想与《论语》,曾先后开设《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研究》《孔子思想人伦关系研究》等多场专题讲座和报告,积累了较为深刻的心得和独到的见解。
耿战超,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参编著作多部:北大版《初中国学读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作者,《荀子译注》,长春出版社,《初级国学读本》(六),华文出版社。参与项目有2017-202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与教育策略研究”(17JZD044);2016—20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清浊认知与中国文学形态的生成”;等等。
谭代龙,北京大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汉语历史词汇学、文献语言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在《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教材和专著6部:《义净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独著,语文出版社)、《南海寄归内法传解诂》(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通识教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已重印6次)等。
目录
前 言……………………………………………………………………1
第一编·五常
第一章 论仁……………………………………………………………4
第二章 论义…………………………………………………………22
第三章 论礼…………………………………………………………29
第四章 论智…………………………………………………………46
第五章 论信…………………………………………………………54
第二编·五伦
第六章 论父子………………………………………………………65
第七章 论君臣………………………………………………………74
第八章 论师生………………………………………………………82
第九章 论兄弟………………………………………………………92
第十章 论朋友………………………………………………………96
第三编·五为
第十一章 论为人……………………………………………………105
第十二章 论处世……………………………………………………130
第十三章 论生活…………………………………………………… 151
第十四章 论教育…………………………………………………… 168
第十五章 论从政…………………………………………………… 188
第四编·五向
第十六章 论天命…………………………………………………… 225
第十七章 论弘道…………………………………………………… 231
第十八章 论古今…………………………………………………… 239
第十九章 论志向…………………………………………………… 251
第二十章 论六艺…………………………………………………… 257
附一章
第二十一章 评孔子………………………………………………… 269
附 录
《论语》原文………………………………………………………… 281
孔子年表……………………………………………………………… 324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孔门弟子…………………………… 330
参考文献……………………………………………………………… 333
后 记………………………………………………………………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