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豪斯医生》:被高估的正常、《东爱》十年、《悬崖》:当理想命若悬丝、《悬崖》:谍战剧还是时代剧、特工残酷物语、《搭错车》:平淡生活的深情与诗情等。
本书为一部电影评论集,作者从自己多年来反复观赏和研究的电影中精选出数十部经典之作,进行专业化的解读和评论。从人物形象到情节设计,从表现手法到拍摄技巧,从故事背景到后期反响,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角度,细致入微地进行剖析,尤其是对电影中丰富的人性进行深度发掘与呈现,使读者重新领会这些经典电影的不朽魅力,感受光影与文字带给人的情感慰藉和心灵陶冶,也对人生和世界产生新的思索。
谁还没个对着放映机光 柱发呆的童年呢?伸手去 抓,什么也没有;跑到银 幕后面,什么也没有;跑 到放映室,还是什么也没 有。及至青春年少,“所有 的视听驱动都是性驱动”。 等到我有机会出影评集 的时候,我已经不写影评 了,甚至不看电影了。 我开始生活了。 茶、器物,都是现世温 暖,触手可及,却又囿于 雕虫小技、茶杯风波。 不知道实然,才会沉醉 于应然。可未知生,焉知 死?人固然要知道世界应 该是什么样的,也要知道 世界本来是什么样的,更 要知道应然和实然之间的 鸿沟。对我们普通人来说 ,鸿沟问题莫说解决,逃 脱都求不得。 生活如沼泽,现实和理 想不断拉扯,“内卷”又内耗 ,倒也不寂寞。此岸望彼 岸,永远不到岸。 此岸即彼岸,一念之间 ,立地成佛。 不成佛会怎样呢?会很 快乐。可还是要修啊炼啊 ,这本书就是修炼初期的 汇报,是途中的一小步。 肉身沉重,不求成佛, 只求离地半尺,书写光影 ,至死方止。
沉冰,“猫眼电影”等网站专栏作家、豆瓣阅读作者、中国电影博物馆影评人,发表影评六十余篇。获得2005年首届新浪博客大赛优秀奖、2007年时光网征文第一名。担任2012年第二届搜狐视频电视剧盛典评委。
《豪斯医生》:被高估的正常
《东爱》十年
《悬崖》:当理想命若悬丝
《悬崖》:谍战剧还是时代剧?
特工残酷物语
《搭错车》:平淡生活的深情与诗情
《冬至》:暗涌
《好想好想谈恋爱》:肥皂剧版《孔雀》
《亮剑》:侧帽独行斜照里
《情殇》:还有一种“殇”
《誓言无声》:人性的诗意,人情的暖意
《誓言无声》:无声的誓言,无声的痛
《突出重围》:激进还是保守,这是个问题
《突出重围》:迟暮英雄方英达
《五月槐花香》:花开花落谁家去
《幸福像花儿一样》:幸福怀旧
《血色浪漫》:草芥人生
《至高荣誉》的回忆
另类经典《天下粮仓》
由《天下粮仓》看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漫谈央视版《笑傲江湖》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小麦进城》:不平等性别秩序的僭越
《雪白·血红》:疑似深刻
《和平卫士》:不能承受的往事之轻
《擎天柱》:慧眼看俗世
《水浒传》的尴尬
《苦娘》的痛楚
《与你同船》的清新
《一碗荞麦面》的温情
《白魂灵》:草原上的爱恨情仇
《横空出世》:滚滚黄沙,猎猎红旗
《孔雀》:雪落无声
《榴梿飘飘》:遥望
《落叶归根》:悲喜剧的现实可能
《求求你,表扬我》:幸福在别处
《五魁》:戈壁悲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轮回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可叹人生不如戏
大脚的美丽
关于《那山·那人·那狗》
关于《天上的恋人》
关于《暖》
关于《暖春》
关于《两个人的芭蕾》
关于《购物狂》
关于《上海伦巴》
关于《疯狂的石头》
关于《梦想照进现实》
关于《爱情的牙齿》
从《人在囧途》到《港囧》:你真的明白什么是“囧”吗?
《芳香之旅》:谁是谁的旅途
《泥鳅也是鱼》:另一种人生
上海风情
我·不是·药·神
《我们俩》:小片子中的大气魄
《一个勺子》:荒诞剧的现实可能
《一一》:简繁之间,冷热之间
《本能反应》:本能反应中的人性揭示
《女王》:低调的华丽
关于《冰河世纪2》
关于《汽车总动员》
关于《办公室的故事》
关于《钢琴课》
关于《撞车》
关于《指环王》
关于《心灵奇旅》
《父辈的旗帜》:没有英雄,只有兄弟
《放牛班的春天》:爱的表达
2015年奥斯卡: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
2016年奥斯卡:我们为什么要看奥斯卡?
关于怀旧
关于配音
关于技术主义
关于影视之辨
《豪斯医生》:被高估的正常
我们并未争取正常,却都在极力回避不正常。也许有电视剧以一个怪异的人物为主角,却很少有电视剧以怪异的人生观为视角。《豪斯医生》让非正常的人与正常的人生观对撞,怀疑正常,反思正常,颠覆正常,并最终在正常与非正常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这部剧不仅有非正常的内容,还有非正常的形式。它以诊断病症为外衣诊断人性,借看似破碎的非正常叙事拼贴出主人公完整的精神世界;它用幽默表达绝望,让我们一路欢笑着目送主人公走向灭亡。
非正常的人格:“人人都撒谎。”
天才具有副作用。一个才华横溢、世界闻名的医生,一个一帆风顺、衣食无忧的独生子,豪斯医生看似得到了一切,为什么还要把“我疼着呢”挂在嘴边?为什么那么痛恨人、痛恨做人?高于常人的敏锐使他成为一个出色的诊断学家,也让他对人性的丑恶、人生的无望格外敏感。做人令他痛苦,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外化为身体上的痛苦。为了保护自己,他选择与世隔绝。如果不能做到生活上拒绝与人交流,那么就在心灵上拒绝与人沟通。他用孤独换取安全,这种孤独外化为维可丁。他既是叔本华主义者,又是犬儒主义者。换句话说,成为叔本华主义者,让他成了犬儒主义者。我宁肯一厢情愿地相信,第二季第18集《睡着的狗在撒谎》中的“狗”是有犬儒主义的意味在里面的,而当本集最后一个镜头停在酣睡的、对卡梅隆和弗曼的争执漠不关心的豪斯脸上时,我不禁为这种暗合击节赞叹。他的冷漠正是他内心温热的表征,他的粗暴正是他内心柔软的掩饰。在第二季第二集里,对女孩最冷漠的是豪斯,而女孩的拥抱对其触动最大的也是豪斯。他远离人群,正是因为害怕那温热和柔软被再次唤起,再次暴露易受伤害的脆弱。
豪斯以矛盾的态度对待痛苦。他讨厌身体疼痛,却对精神痛苦若即若离。但是没人能把二者完全分开。一方面,身体疼痛内化为精神痛苦,精神痛苦磨砺着他的天才,使之愈发出类拔萃。相比于痛苦,他更惧怕平庸。所以他“喜欢”悲惨的生活,那让他与众不同。这一点曾被威尔逊一语道破:“你害怕改变,害怕改变将使你失去让你与众不同的东西。”但威尔逊并不同意这种“痛苦逻辑”,他认为痛苦不能让豪斯更优秀,只能让他更痛苦。另一方面,他的敏感和优秀让他承压能力低下,身体残疾足以成为他一生的阴影和重负(我并没有说跛行不痛苦,只是其他人没有像豪斯表现的那么痛苦)。精神痛苦加剧身体疼痛,他又想要摆脱。疼痛一直存在,他只好求助于药物,成为瘾君子又使他愈发远离正常生活,精神上更加孤独。也许天才和快乐真的不可兼得。对别人,豪斯可以毫不犹豫地让他选择快乐(第三季第十五集);对自己,他却无法戒掉痛苦。生理上,他不能;心理上,他不想。 豪斯躲避痛苦的方法除了自我麻痹,还有把对人性、对生活的期待值降到最低。预设“人人都撒谎”便是最典型的例子。类似的格言犀利老道,却又透露着一股孩子气,他用赌气似的“我不相信”保护自己不被骗,不被伤害。这种保护色在第五季第十五集中被一眼看穿——“你不想找人证明你是对的,你想找人证明你是错的,你想要相信。”“绝望预设”让豪斯的世界观发生畸变,于是他敏感于常人眼中的正常,视其为症状,并试图找出所谓“品质”背后的生理根源,却对自己在常人眼中的不正常安之若素。很多时候,豪斯是对的,病人的好品质“和善”(第四季第十三集)、“耐心”(第五季第十三集)、“诚实”(第五季第十七集)的确是病症;有时候,豪斯错了,病人的好品质“勇敢”(第二季第二集)真的是好品质,世界上就是有超越生理原因的精神力量存在。准确地说,豪斯在对人性的判断上适用于双重标准,他仅相信好品质是病症,而坏品质“暴躁”(第二季第一集)、“浑蛋”(第三季第二十三集),就是坏品质。他不单纯是相信科学,他只是表达绝望。豪斯的正确让人沮丧,豪斯的错误却给了所有人——包括豪斯本人生活下去的希望。
非正常的伦理:“怎么我救了她,我成了不道德的人?”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