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教师大厦。一楼邻里关系和谐, 故有“尺巷”一说。“尺巷”的孩子们喜爱阅读与写作, 家长们自发地为他们组织了一个免费的学习班。学习班在春节前最后一次课时, 阴阳差错地被取缔了。故事前后跨度为12小时, 高度浓缩了目前中学生的学习状况, 表现了青春期的叛逆、家长的焦虑; 展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生活气息、传统文化; 刻画了众多的人物, 描述了他们的成长经历, 体现了社会百态。本书巧妙地将生活铺陈开来, 然后从中去选素材、提炼主题, 写出一篇篇优秀的作文, 并穿插大量的写作体会, 再现了学生写作文的创作历程。相信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巧妙地将生活铺陈开来,然后从中去选素材、提炼主题,写出一篇篇优秀的作文,并穿插大量的写作体会,再现了学生写作文的创作历程。相信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透过小说中孩子们所创作的文章,能看出目前中学生真实的写作情况。可能,读到最后读者会忘记这本小说,也不会记住其中的作文,只会记得书中对写作的些许感悟。
多年前,有人曾问我, 有没有这么一本书,孩子们 看了之后能迅速提高写作水 平。我想都没想,干脆利落 地回答“没有”。后来,问起 这个问题的人多了,我就想 何不写这么一本书——本学 生爱看,能“迅速”提高写作 水平的书;一本语文老师想 看,能给学生进行“有效”写 作指导的书;一本家长“争” 着购买、“抢”着去看,不需 要再盲目报辅导班的书。 这样的一本书能不能写 出来呢? 从事作文教学时间久了 ,渐渐有了点儿心得。写作 犹如烹饪,阅读如同品尝。 在这个世界上,一边培养徒 工技艺,一边让徒工像食客 那般安坐享受美食的烹饪学 校还没有。师傅顶多让徒工 品尝一小口、一道菜。品尝 一小口、一道菜是一种滋味 ,品尝一桌子的珍馐美馔、 美酒佳酿又是一种滋味,品 尝卿卿我我、高朋满座更是 一种别样的滋味!这样的培 训机构非但没有,听都没有 听说过。 但作文教学就能做到。 世上那么多的经典著作为作 文教学提供了饕餮盛宴。只 要语文老师爱读、乐读,就 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021年元旦,我跟我当时 的学生相约,新的一年开启 读书计划。当时定的目标是 50本。这也是咬着牙说的。 2020年,我的孩子考上了 青岛二中。我在青岛大学人 才公寓租房住,上下班坐地 铁。每天从家到学校要做至 少50分钟的“土行孙”,从学 校回家还要做50分钟的“土 行孙”。这两个50分钟,我 都用来看书了。 这期间闹过许多笑话。 青岛的地铁,先开通的 是3号线,再是2号线,后是 11号线。每天上下班,从家 到学校,从学校到家,正好 要把这三条线坐两遍。稍不 留神就会坐过站、倒错车。 有一次刚换乘一趟车,结果 坐了两站后才发现车又把自 己拉回来了。还有一次,看 书人神,等从书中抽出眼睛 ,才发现已经坐过好几站了 。 车厢里乘客都在看手机 ,只有我一个人捧着一本书 。我可能太“绝类离群”,有 一次被一个同行的老者认为 知己,他感慨之后,我们互 相留下了联系方式,原来他 竟是某石油公司的退休党委 书记。事后,他送我两本他 出的书,我送他一本我出的 书。这算是奇遇!乘坐地铁 时埋头看书被发朋友圈的有 没有,我不知道。可能有, 因为这样的人算“异类”。 结果,那一年,我读了 98本书!全是长篇小说。我 差不多把茅盾文学奖历届获 奖作品读完了。世上没有哪 个作家不读书就写出恢宏的 作品来。路遥老师在写《平 凡的世界》之前,曾决心读 完100本名著;莫言老师虽 然过早辍学,但他把左邻右 舍、前村后乡能借阅的书都 读完了,有的还读了好多遍 ;茅盾先生把《红楼梦》都 能读到随口成诵的地步…… 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大量的阅读让我变得有底气 ,让我可以在阅读教学和作 文教学中,信手拈来,游刃 有余,信心十足。 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是,“你给我一个‘吃货’,我 就能把他培养成一个高明的 厨子”。语文的吃货就是书 虫。其实,方法在哪一行都 很简单。裁缝的方法就是量 、剪、裁、缝,但每个人的 体型不一样,裁缝给人做出 来的衣服就不一样。这就需 要一份匠心,需要一份对艺 术的追求。艺术就像圆周率 ,无限不循环。 语文是一种感觉,写作 更是感觉中的感觉,这是玄 而又玄的“语感”。语感是能 培养起来的,需要大量阅读 。就像打篮球练手感一样, 经过千万次的拍、打、抛、 接,手感是能练出来的。当 你有一天突然捅破了这层窗 户纸,发现写作很好玩儿、 很美、很享受的时候,你的 语感就被不知不觉地培养起 来了。因此,语文不是一门 急功近利的学科,不能着急 求快,要慢慢来,日积月累 。 看了大量的书之后,我 发现书中涉及写作体会的真 是不多。 古典名著《红楼梦》第 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中有一 段精彩的授课。曹雪芹借助 小说中最有文采的林黛玉之 口,道出了写作真谛:“词 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 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 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 做‘不以词害意’。”“你只听 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 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 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 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 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 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 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 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 、应玚、谢、阮、庚、鲍等 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 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 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 两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立意 第一,但写作之前的大量阅 读是非常重要的。 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 文老师》一文中提及一点: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 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 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 ,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 。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 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 ,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 ,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 人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 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 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 ,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 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 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 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曹文
向东流,本名刘向东,1968年生,山东省烟台市人。现为青岛市中学语文教师,同时兼任《青岛晚报》小记者团指导教师一职。1994年起在《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生活早报》《下一代》《少年小说》等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分数》、短篇小说《期末考试》、散文《儿童节的企盼》等。
第一章 尺巷的说明书
第二章 邻居节与作文课
第三章 我的爱两步长
第四章 一缕春风拂面而来
第五章 高海峰的烟花
第六章 绝池为壑
第七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八章 故乡今夜思千里
第九章 我欠风筝五丈风
第十章 墙头累累柿子黄
第十一章 月上西楼人不眠
第十二章 “双减”第一学习小组
第十三章 “四老”
第十四章 “双亲”
第十五章 谁言寸草心
第十六章 一切物语皆情语
第十七章 立志宜思真品格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征文
第十九章 黑白谁能用入玄
第二十章 斯拉夫舞曲
第二十一章 绿植那些事儿
第二十二章 约定俗成
第二十三章 最思念的人
第二十四章 带着飞向太阳的翅膀上路
第二十五章 最后一次作文课
第二十六章 学习小组被查
第一章 尺巷的说明书
在青岛错埠岭有一处教师公寓,是1995年青岛市实施“教师住宅广厦工程”时,在错埠岭三小区建的三个楼座18层的楼房。
三个楼座呈“品”字形排列,每个楼座内部也呈“晶”字结构,两梯六户,不过“晶”上面的“日”字被横放了,就是两户人家。这也是六户之中面积最大的、采光最好的两套房。
咱们的故事就发生在第一栋第一层。
柳大看的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是教师。1998年分房子的时候,柳大看外公马铁山还是中学校长,外婆张文清是中学高级化学教师。资历高,选房排队就靠前,他们就要了横放的“日”的东间103,门前带一个四方四正的小院,因老两口儿都喜欢花花草草,院里摆满了各种绿植。马校长偏瘦,一米七五的身高,长脸,眉毛很长;张老师皮肤白,个头高,与马校长走在一起,常给人“她比马校长高”的错觉,仔细一看,她比马校长矮着一指,慈眉善目的。“日”的西间104是骆士宾、姚心玮两位老教师的家,他们家的院子被楼前的绍兴路汇入伊春路时切去一半,里面只放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骆士宾教音乐,身高一米八五,瘦,背有点弯;姚心玮是物理教师,个头比张文清高一指,不胖不瘦,皮肤稍粗。骆老师长得稍黑,又不苟言笑,人就愈发显得老相,孩子们都管他叫爷爷,捎带着管姚老师叫奶奶。
101是小奇家。小奇的学名是杨林奇,但是大家都叫他小奇。小奇长得白瘦而高。他妈妈尤丹分房子时是教导处副主任,大龄晚婚,一米七三的个头,苗条婀娜,走起路来如风摆柳。她一个人的教龄比柳大看的爸爸柳明君和妈妈马筱茗两个人加起来都长。小奇的爸爸杨秋山是面粉厂的会计、军转干部,一米八几,魁梧英俊。他们都是即墨人,两家是邻村。尤丹后来当了某中学的校长,杨秋山却下岗了,再后来他们离婚了。房子、小奇都判给了杨秋山,尤丹净身出户。听说尤丹又调到局里,做督查。杨秋山听后只是鼻子喷了一口气。督查,他虽不懂,但他知道尤丹不是干校长的料,甚至不是做教师的料。她没有爱!
102是徐嘉慧家,爸爸徐启昌,美术教师,老家东北吉林;妈妈乔双燕,英语教师,老家江西。徐启昌帅,乔双燕甜,徐嘉慧尽随了好处,小时候长得就像洋娃娃,现在因为“宅”,稍胖。
105是李学健家,爸爸李志鹏,市棋协的,胶南人;妈妈栾香蕾,数学教师,兰陵人。他们跟徐嘉慧住对门,两家人的外观形象也是“对门”,如同正负对立的两个极。李志鹏夫妇的年龄都比徐启昌两口子大。李志鹏个儿不高,玻璃眼,看人有点儿斜视;栾香蕾更矮,一副营养不良的感觉,顶着个大头,脑门很亮,就像山药豆串成的糖葫芦,上面加上颗山楂;李学健继承了他俩的不足之处,个子矮,大脑袋,不过很聪明。有一次,柳明君带柳大看和李学健在小区里玩。柳明君给他们出了一道鸡兔同笼的题。那时俩孩子还小,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李学健一下子被这道题吸引住了,苦思冥想很久也得不出答案。柳大看在一旁不停地问:“爸爸爸爸,快告诉我答案!”李学健却说:“叔叔叔叔,千万别说!”柳明君事后遇到李志鹏两口子很感慨,说李学健这个小孩了不得,长了个理科生的脑袋。
106是柳大看家,他的爸爸、妈妈是大学的同班同学。爸爸柳明君,语文教师,老家莱阳;妈妈马筱茗,校办的办公室主任。柳明君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土地赋予他的肤色让他走到哪里都能让人一眼认出他的货真价实;马筱茗是个城市女孩,婚前十指不沾阳春水;柳大看身高近一米九,酷爱打篮球。他们家跟徐嘉慧家无论是年龄上还是形象上都挺般配。按说,他们两家论资排辈都分不上房子。幸运的是,有些人见剩下的房子不是楼层不好就是朝向不如意,还想再等下一批,就这样让他们赶上了幸福的末班车。
教师大厦代表着政府施政形象,外观高大宏伟,内部宽敞明亮。公摊面积很大,整个天井就显得亮堂。
关于天井,徐嘉慧为之写过一篇说明文。
尺巷的说明书
我家住在教师大厦。一进单元门,是一个很大的天井。我们都管它叫“尺巷”。
尺巷的形状,众说不一。有一次,说起这件事,马爷爷说,像布币,就是古钱;骆爷爷说,像铲子。后来,我爸爸说,布币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铲状铜币,因为铲子在此之前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我知道马爷爷跟骆爷爷说的是一回事了。我妈妈说,尺巷像十字架。李学健的妈妈也说像十字架。我知道她们这种说法是把单元门外的那块面积也算上了。柳大看说,像把刷子。其他的小朋友也都跟屁虫似的说像。其实,在我眼里尺巷呈“凸”字形,不过“凸”的上半部分拉长了。说“凸”字的时候,我还上幼儿园。“凸”让大人们感到欣喜,让小朋友们感到惊讶。他们刚开始数数,我已经能磕磕绊绊读报纸了。
“凸”的大小,我们用步子丈量过。小奇家跟我们家对门,有三步远;从柳大看家到小奇家有十步,从我家到李学健家九步半。我觉得还是马爷爷说得准确,布币就是下宽上窄。马爷爷家跟骆爷爷家对门,有三步。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