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 兼而论及电视、电脑等所有“屏幕”的发展, 以及在全球视野之下对人类世界的影响。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 十个章节。电影, 被作者置于崇高的位置, 作者认为, 没有其他任何一门艺术,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 能如此完整地履行向人类讲故事并激发他们的感情和引发讨论的职责。作者结合文艺理论、社会学理论等对大量的电影进行梳理, 并与当下的发展相结合, 对以电影为代表的影像媒体的发展做出展望和剖析, 具有深刻启迪。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进入超现代的阶段,电影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超电影。超电影呈现出三大基本逻辑,即夸张化、影片时空的去限制化以及时空形式的复杂化、自我指涉,由此又构成了三种影像概念,即过度—影像、多路—影像、距离—影像。在高科技的助推下,人们迎来了总体屏幕的时代,见证了屏幕的膨胀和爆炸、影像的饱和及其过度供应。电影受到来自其他媒介的冲击与威胁——电视、广告、信息屏幕、娱乐屏幕(电子游戏/MV)、表达屏幕(录像艺术/数字艺术),电影的类别身份和符号身份被置于危机之中。然而我们见证的不是电影的没落,而是在这种媒介文化中超电影逻辑和精神的全面扩张,它渗透到各种媒介之中,世界从此被建立在电影—风格之上的影像所塑造,存在从此成为一种电影—生活。本书中的理论与探讨构成了超现代性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电影和媒介文化、诊断今日全球的状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 法国当代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法国当代电影评论家让·塞鲁瓦的经典著作。
☆ 本书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的一本,本书中的理论与探讨构成了超现代性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电影和媒介文化、诊断今日全球的状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 在高科技的助推下,人们迎来了总体屏幕的时代,见证了屏幕的膨胀和爆炸、影像的饱和及其过度供应。当我们穿梭在小屏幕与大银幕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在电影—生活之中,我们如何存在?
作者简介
吉尔·利波维茨基是法国当代社会学家、哲学家、超现代性理论的重要代表。著有《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超级现代时间》等。
让·塞鲁瓦是法国当代电影评论家、17世纪文学和戏剧研究者。
译者简介
南京大学法语系在读博士,东南大学外语学院法语教师。
1 / 前言
第一部分 超电影的逻辑
21 / 第一章 走向超电影
55 / 第二章 过度—影像
73 / 第三章 多路—影像
98 / 第四章 距离—影像
第二部分 新神话
115 / 第五章 纪录片,或者说卢米埃尔兄弟的复仇
132 / 第六章 纪念:从历史片到纪念电影
149 / 第七章 政治电影
第三部分 世界上所有的屏幕
177 / 第八章 从大银幕到小荧幕
196 / 第九章 广告屏幕
219 / 第十章 世界—屏幕
258 / 结语 看待世界的电影视角
269 / 索引
309 / 附录 中法术语对照表
在2007年,通过《总体屏幕》[1]一书,我们希望描绘出电影百年历史的轮廓,并且指出电影在一场“革命”中的奠基地位,这场革命正是在最近几十年间,伴随着“所有改变着世界的屏幕”[这是罗伯特·索莱(Robert Solé)在《世界报》上回顾时所采用的说法]的到来而到来的。我们在该书中所提出的问题引起了热议,这一反响证明我们触及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人们对该书广泛的批评和短时间内出现的众多译本同样是很好的证明,尤其是在那些在大众传媒化程度上并非属于第一梯队的国家出现的译本,比如罗马尼亚、埃及、巴西。此外,我们还得到了建议,希望我们以该书为基础,准备一场屏幕形态展,展示当今世界上的各种屏幕。这场名为 “总体屏幕”的展览于2012年在巴塞罗那的当代艺术中心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诞生于一本著作的展览并不常见,而且不同的屏幕向这场展览倾注了各自不同的影像,这些屏幕本身就构成一种镜像—屏幕(écran-miroir),从中可以看到屏幕对其自身影响力的思考。
本书距首版问世不过不到四年的光景。虽然时间不长,但势态发展得很快。我们曾在书中提到,在超现代的(hypermoderne)电影中,速度是在何等深的程度上对影像起支配作用的。而如今的速度,因新发明的加速出现,不过是再次证明了本书所强调的屏幕总体化(globalisation)的膨胀趋势。当时我们已经谈论到了谷歌、智能手机、GPS和电子监控:这些现象如今不过是在不断加剧,而另一些现象也加入其中,它们既引发了同样的问题,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无法一一列举,因为它们数量庞大。但在我们看来,其中一些现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不仅在于它们的技术表现,更在于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