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为什么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压力为什么会使类风湿关节炎发作?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动荡和失望为什么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心脏病、癌症、哮喘或关节炎等疾病会因病人的想法和感觉而加重或缓解吗?为什么现代医学对疾病背后的生命经历、情绪感知与行为模式如此不感兴趣?……针对这些问题,《人为什么会生病?》以广阔的视野重新观察医学领域,开展了一项关于心理和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开创性研究。作者将前沿的心身医学研究与医学史上被忽视的见解相结合,深入探索精神状态和身体机能的相互作用,通过出色的案例分析,阐释了主流医学中如何以及为何常常忽略心理致病因素,从而提高人们对心身联系的重视和觉察力。
1、本书是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达里安·利德 英国哲学家戴维·科菲尔德的一次跨界合作,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哲思相结合,助力我们更好地认识心理和身体的密切关系。
2、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心灵是如何影响身体健康的?为什么现代医学忽视了那些导致我们生病的无意识过程?心理因素确实会影响身体但你不能只说压力使人生病,因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本书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精神状态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拓宽了传统医学的视野,重新唤起人们对心身医学的兴趣,将其作为研究所有疾病的视角,充满人文关怀。
3、本书系明室推出的利德系列作品的其中一本。这不仅是这位知名精神分析师作品的一次系统翻译,也极好地填补了相关类型书籍的市场空缺。
引言
两个同龄男性都患有心脏病,心脏受损程度也相同,其中一个单身,时常抑郁,另一个是已婚人士,情绪正常。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前者比后者更可能死于心脏病,这是为什么?某女性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当她的生活风平浪静时,病情会相对稳定,但当她与成年子女起冲突时,病情会加重,这是为什么?在工作中,患上心脏病和胃肠道疾病的人,多是没太多决策权的人,而不是他们的上司,这是为什么?哮喘患者开始书写生活中的烦恼经历之后,其肺功能会有所改善,这是为什么?社会孤立就像吸烟、肥胖和缺乏运动一样会危害人的健康,这又是为什么呢?
虽然看上去似乎有点奇怪,但事实上,这些问题出自美国心身协会的一本小册子。我们都很熟悉吸烟、不良饮食和久坐这些生活方式的危害,但那些可能影响我们生活的心理因素呢?当我们随口说到一种疾病是心身(psychosomatic)疾病时,通常是指不太严重的、短暂的不适,比如面试前胃痛、约会前头疼,或者考试前想上厕所。但在前面的例子中,却谈及了危及生命的疾病(如心脏病),还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哮喘)。那么,我们的内心活动真的会影响到这些疾病吗?如果会,又是如何影响的呢?
在英美两国,每个月都会有许多人(每四人中就有三人)出现躯体症状,并尝试采用某些方法来缓解症状,比如吃药、休息或去看全科医生。媒体的报道加剧了人们对健康的焦虑报道里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疾病和不适症状,供读者们对号入座。据估计,全科医生面对的25%~50%的就诊问题在医学上都无法解释,因而当下全科医学对此所做出的最常见诊断就是无病。我们该如何解释这种不断增多的无病呻吟呢?身体是否在为其他痛苦而扬声?
这是个十分有趣的问题,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剩下的那50%~75%的病例患者说不舒服,也确实被诊断患有某种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他们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可能,思想和感受也影响了那些有明确医学诊断的疾病?我们中的一些人是否会比另一些人更容易生病?如果是这样,这些人是对特定疾病更易感,还是他们本就更易生病呢?
在本书中,我们将论证:不是忧心的事而是我们忧心的方式使我们生病。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研究都表明: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自身的体验。人类是会解读和记忆的物种:从史前洞壁上的狩猎记录,到监狱牢墙上的刻痕凹槽我们需要用各种方式记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语言文字是我们记录生活最常用的工具,但若是无法以读写表达呢?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生活经验以身体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呢?
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不存在一种叫作心身疾病的特殊疾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重大疾病是完全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也鲜有疾病完全不受心理因素影响。重要的是,身心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即使研究表明,几百名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女性在与孩子争吵后,只有一人出现了病情波动,我们仍能从这一个例子中学到些东西它可能提示,心理活动会影响关节炎的躯体表现。但是,在不同患者身上,这种影响的强弱不同;或是在同一个人生命中的不同时刻,症状显现与否也存在差异。但不管怎样,这说明心理体验和身体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关联,身心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永远存在。
有的人会在尴尬时脸红,有的人却没有类似的身体变化。对前者来说,尴尬是脸颊血管扩张的原因。后者可能也感到了尴尬,却没有表现为脸红。除尴尬之外,脸红也可能是由兴奋或愉悦等状态引起的。这个简单的例子警示我们,不要以偏概全、单一化地解释身心联系。某一身体症状可能有多种原因,心理因素有时有很大影响,有时却未必。类似地,同样的心理压力下,身体症状也不尽相同。每个病例都要结合其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尽管如此,身体在某些时候更容易生病尤其是经历分离和失去的时刻。当某段重要的关系破碎了,我们将身处一种困难、甚至是难以为继的状况。如果我们不能设法接受它,身体内部的一些系统可能就会受损,削弱我们对疾病的抵抗力,进而导致疾病(虽然并非百分百发生)。精神分析学派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即,所谓的分离和失去涉及许多方面:不一定指的是失去什么重要之人,也可能是失去工作、活动机会,甚至爱好。只要这些事物处在我们生活的中心,就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如果只关注丧亲之痛那种明显的失去,很可能就错过了这些更不易察觉的失去。
对失去的思考使我们得出了另一个结论。人们注意到:丧亲者经常会试图模仿逝去的亲人。他们可能会使用与逝去亲人同样的语气,以同样的方式走路,或开始穿与亲人有关的衣服,或用与亲人有关的香水。这些模仿经常是无意识的,并可能导致身体疾病。模仿他人的行为可能是一种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可能是为了表现一种共同的纽带,也可能只是没办法面对失去本身,或者无法解释自己与失去的人之间关系的意义。当下,强调遗传因素的风潮掩盖了这些无意识行为的价值。如果一种症状在一家两代人中被发现,它往往会被归结为遗传决定因素,而不是其人下意识地想要与逝者保持关联。这并不是说,此种无意识的举动不具有遗传学基础;而是说,比起当代医学界某些流派摒弃心理因素的做法,身心的相互作用更值得考虑。
开放地接受这种相互作用意味着,与其用心身疾病一词来形容某种特定的疾病,不如用它来指代一种看待疾病的方式。例如,与其说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或高血压是心身疾病,不如说任何疾病从普通感冒到疟疾,再到心脏病和癌症都可以从心身的视角来看待。心身医学不应像眼科学或心脏病学那样,成为一个专业,而应当作为一个术语,为不同领域的执业者指出合作之路。我们希望本书能激励这种合作。
在本书开篇,我们关注了有关疾病的一些常见误解。人们通常认为,每种疾病都是定义明确的实体,有单一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这种模式似乎契合那些需要用抗生素治疗的细菌感染,但无法解释大多数已知疾病。事实上,即便是细菌感染,这种解释也并不精准,它忽视了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同样,就算在普通感冒这样简单的日常病毒感染中,心理压力也会引起一定影响。
试图边界清晰地划分疾病的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越是将疾病放在患者的整体生活背景下研究,就越能发现传统的标准化解释存在局限。当今医学所强调的可计算和测量的指标,不足以探讨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我们将一切心理因素都归结于压力这一名词,就抹杀了每个不同病例的特殊性。个人生活的独特细节被隐去,只剩下一个含糊的总称。然而我们会看到,在阐明心理因素如何产生作用方面,关于压力的个例病史,而非大规模统计研究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诸如压力和疾病的细菌学解释等模型的流行可以提供一条重要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健康和疾病。我们与生活中的事件越是有距离,它们就越有可能表现为我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而这种距离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我们无法接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当我们无法想通一些事时,身体可能会承担相应后果。因此,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遭遇了什么,而是自身是否有能力为生活中的重要变化赋予意义。
这些变化和过渡的时刻可以提示为什么人会在某些时刻生病,我们将在第四章重点讨论患病的时机。如果人有可能在某个意义重大或情绪激动的时刻生病甚至死亡,那就说明身心之间有非常真实的关联。例如,某些患者听到坏消息,就会出现心脏问题,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加重。如果这是真的,就意味着耳中所闻对我们影响至深,甚至深达身体组织。
从第五到第七章,我们探索了语言的力量。语言可以塑造我们对身体和医疗的体验,甚至可以催生某些躯体症状,而仔细倾听和解读则可能会消除这些症状。不过,有许多躯体疾病并不是由语言引发的,却似乎仍与心理过程有关。假如某人听说所爱之人刚刚死于心脏病,随后也突发心脏病身亡,我们是否能假设第二起死亡可能与第一起有关?两人都死于心脏病发作,我们应该将之当成意外,还是应假设丧亲之痛削弱了第二个人的身体,使其最脆弱的部位恰好是心脏停止了运作?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语言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症状。我们将看到,一些躯体症状实际上呈现了内心的疑问或尚待解决之事。这些症状可能是在质询我们的身份或性别:我体内潜藏着什么?我是男是女?或我是不是有可能失去自己的一部分?但有时,停止质询某个问题也可能引发症状。症状就像是身体上的印记或图章,在话语和心智无法表达之时,它们就会显现。例如,在某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时刻,某人会被无法言喻的痛苦压垮。
研究某些疾病的发生时间和过程,也会看到我们与他人是多么密切地关联在一起。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动荡和失望会对身体产生非常确切的影响。我们应对它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年时与照护者的关系。第九章和第十章将探讨这些关系的某些层面,以及它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我们将看到,人们的反应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如果说,与他人的关系可以影响我们的身体,那么这是如何发生的呢?心理体验怎样改变我们的生理状况?对免疫系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不久以前,人们还认为免疫系统自主运转,不受大脑和神经系统调控。但新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实际上持续不断地与大脑互联。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对威胁的应对。这也是心理体验容易导致身体患病的机制之一。
第十二章分析了前述过程的一个例子癌症。癌症一直是心身医学领域热烈讨论的主题:心灵是否能影响癌症的进程,乃至使其发生?我们审视了一些证据,提出了关于身心联系的新思路。有些人会由于心理特质的原因比其他人更容易患癌症吗?我们质疑了易患癌症性格这一概念,也质疑了情感表达能力欠佳与癌症存在关联这一老生常谈。
第十三章讨论的观点是:我们在表达自己时遇到的问题越多,就越有可能生病。这一章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我们如何处理自身体验。我们需要怎样理解这个世界?而理解方式的缺失是否会使我们生病?数个国家的研究者提出,保守地疏离于自己的情感生活会为身体疾病埋下隐患,最冷酷、适应性最好的人风险最高。这个理论是否坚实?如果确实如此,这又会对人的生理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认为,尽管这些观点可能有益且有启发性,但它们往往过于强调情绪表达。也许,不是急性的情绪体验,而是缺乏处理这些情绪的心理架构才导致了疾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在应对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新处境时生病。例如,死亡、出生、结婚、退休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变化,会改变我们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我们需要理解、接受自己的新位置,如果做不到,在某些情况下就可能生病。
第十四章得出了一些结论。知道人们为什么会生病,并不等于有了治疗计划。我们认为,精神分析的理念可能有助于了解一个人为何生病,但它本身并不能治愈疾病。无意识的精神力量可能对身体有强大影响,但我们很少认为,谈话疗法会是治疗身体疾病的唯一良方。我们更多是将其与那些承认交流与认可之重要性的、感性的医疗方法协同使用。在这里,精神分析理论也有助于揭示,为什么一些非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实际上是有效的。
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微妙的问题:医生的心理。医生的心理过程会对其理解和应对患者的疾病产生什么影响?这问题可以对任何职业提出:船长的心理状况如何影响他驾驭船只和管理船员?律师的心理生活如何影响其与客户沟通,以及为之辩护的方式?这一问题具有广泛性,但在医学上也有其特殊性。我们也会探讨它引发的一些问题。
在本书中,我们始终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心身医学的兴趣:不是将其作为标签,贴于某些疾病之上,并将其与其他疾病区隔开;而是将其作为研究所有疾病的视角。鉴于人们对主流的生物医学日渐不满,心身医学在当下更显重要。越来越多的患者正寻求补充或替代疗法。主流医学有时攻击这些疗法,有时接纳它们,但不管怎样,如今的主流医学都认识到它们将持续存在。虽然关于顺势疗法和针灸等做法的医疗效果仍存争议,但它们显然提供了比一般的全科医生咨询更具整体观的视角。与生物医学中将身体拆解为各个部分的做法不同,它们让患者感到被认可、被倾听。与其让不同医疗方式之间的裂痕扩大,生物医学更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理论假设,开阔眼界与心胸。
达里安·利德(Darian Leader):英国作家、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分析和研究中心的创始成员,同时也是英国精神分析学院院长、罗汉普顿大学荣誉客座教授以及弗洛伊德博物馆信托人。现执教于利兹城市大学,同时也在布鲁内尔大学讲授精神分析专业的硕士课程。著有《人为什么会生病?:精神如何影响身体》《手的精神史》《摇摆之心:理解躁郁》《疯狂是什么》等作品。 戴维·科菲尔德(David Corfield):英国哲学家,专门研究数学哲学和心理学哲学,现在执教于肯特大学。
引言
001第一章 什么导致了疾病?
013第二章 为什么倾听重要?
030第三章 压力是罪魁祸首吗?
043第四章 患病的时机 062第五章 语言与信念
084第六章 疾病有含义吗?
106第七章 当身体做出回应
119第八章 心脏
130第九章 身体:两个还是一个?
146第十章 模仿
166第十一章 免疫系统
184第十二章 癌症
204第十三章 保持正常的健康风险
221第十四章 治疗有用吗?
248第十五章 医生想要什么?
272后记
287参考文献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