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旨趣是寻求以味觉阐释世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中国哲学在存在论上以味为性,相应于此,在方法论上以味辨物,以味论性,以味论道。味以合进入为基本特征,而区别于以距离为基本特征的看。味渗透于中国思想的各个层面,在生存论上强调以味(感)在世;思想方式上以感思、感情为特征,以象为范畴形态,以立象为通达普遍性的道路,以自证为实证。味、感、象因此成为中国哲学精神失落与重建的重要尺度,也成为审视、反思视觉文化的一个出发点与参照系。
不同于之前在三联出版的《味觉思想》所打开的历史感,此书侧重于以味觉重新阐释中国思想,随时点破视觉(西方哲学)与味觉(中国哲学)的差异。作为作者构建其味觉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值得与《味觉思想》对观。
贡华南,哲学博士。2002.72006.3任教于上海大学。2006.4起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7.92012.3担任哲学系副主任。2009年破格晋升教授。20132014年在牛津大学作学术访问。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哲学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知识与存在》(学林出版社,2004.10;2005.1)、《味与味道》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汉语思想中的忙与闲》(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5)等。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特聘专家。
绪论 味道: 追寻中国哲学方法论1
一 从味开始
- 气、味、物
- 味之质: 时、阴阳、形式、本质
- 心开窍于舌中国哲学中感觉的秩序
- 中国哲学中的看: 看何以没有产生哲学
二 味物与味道
- 物与体: 物之为物与成物
- 以事解物与万物一体
- 味物与感物进入物的方式
- 道味(道何以有味)
- 味道: 有味之道的理解与把握
- 谁解其中味重味的普遍意义
三 感: 以心灵味世界
- 咸: 从味到感
- 一身皆感焉: 诸觉之感化及其影响
- 看与沉思
- 感与感思
- 感思、沉思与哲学之思
四 以味在世: 羞与感情
- 羞与味
- 移情与感情
- 感情
五 味与象味、感的范畴表达
- 象义辨析: 从大象到物象、心象
- 象与形
- 感与象: 从物象到意象、心象
- 形之上下与象之内外
- 象与启发
六 味: 普遍性与实证
- 相与抽象
- 象与立象
- 象与幽明之故
- 实证与他证
- 自得与自证
- 中国科学与内证
七 味的失落与重建
- 自然之味的失落与重建
- 意味的重建及其问题以金岳霖为例
- 象、像、相之辩中西之间
- 相到象之辩儒、释之间
结语
参考文献
修订版后记